赠别 文翻注译赏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
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
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
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王侍御往东川,放生池祖席 文
酬别令狐补阙 文
赠别二首 文翻注译赏
送姚孙还河中 文
过分水岭 文翻注译赏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
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文
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 文注
绿柳藏乌静掩关。
鸭炉香细琐窗闲。
那回分袂月初残。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
欲寻双叶寄情难。
绿柳藏乌静掩关。
鸭炉香细琐窗闲。
那回分袂月初残。
藏乌:意同藏鸦。
喻枝叶深茂。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
欲寻双叶寄情难。
“欲寻”句:用唐人红叶题诗典。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