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鼻铺前桃花 文
桃花庵歌 文翻注译赏
夹竹桃花(咏题) 文
绛彩娇春,苍筠静锁,掩映夭姿凝露。
花腮藏翠,高节穿花遮护。
重重蕊叶相怜,似青帔艳妆神仙侣。
正武陵溪暗,淇园晓色,宜望中烟雨。
向暖景、谁见斜枝处。
喜上苑韶华渐布。
又似瑞霞低拥,却恐随风飞去。
要留最妍丽,须且闲凭佳句。
更秀容、分付徐熙,素屏画图取。
桃花流水引四首 文
出见桃花盛开 文
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 文
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 文
题桃花夫人庙 文翻注译赏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细腰宫里桃花绽放一派艳丽清新,心念故国默默无语度过多少冬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说到底息国灭亡究竟是因为何事?
可怜金谷园殉情的绿珠这坠楼人!
参考资料: 1、 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3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0-681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细腰宫:指楚王宫。
《后汉书》:“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露:读lù。
脉脉:读mò mò。
无言:据《左传》载,息夫人被楚文王强纳夫人后.一直一言不发。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至竟:究竟。
息亡:息国灭亡。
缘:因为。
底事:什么事。
金谷坠楼人:指绿珠。
绿珠是西晋石崇的爱妾,石崇住在金谷园(洛阳附近)中,生活豪侈,歌妓很多。
当时赵王伦专政,赵王伦的亲信孙秀派人来向石崇要绿珠,石崇说:“绿珠是我所爱,不能送人。
”孙秀生气,于是矫诏逮捕石崇。
石崇被捕时,对绿珠说:“我现在为你得罪。
”绿珠说:“我就死在你面前以报答你。
”因自投楼下而死。
参考资料: 1、 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3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0-681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细腰宫里桃花绽放一派艳丽清新,心念故国默默无语度过多少冬春。
细腰宫:指楚王宫。
《后汉书》:“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露:读lù。
脉脉:读mò mò。
无言:据《左传》载,息夫人被楚文王强纳夫人后.一直一言不发。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说到底息国灭亡究竟是因为何事?
可怜金谷园殉情的绿珠这坠楼人!
至竟:究竟。
息亡:息国灭亡。
缘:因为。
底事:什么事。
金谷坠楼人:指绿珠。
绿珠是西晋石崇的爱妾,石崇住在金谷园(洛阳附近)中,生活豪侈,歌妓很多。
当时赵王伦专政,赵王伦的亲信孙秀派人来向石崇要绿珠,石崇说:“绿珠是我所爱,不能送人。
”孙秀生气,于是矫诏逮捕石崇。
石崇被捕时,对绿珠说:“我现在为你得罪。
”绿珠说:“我就死在你面前以报答你。
”因自投楼下而死。
参考资料: 1、 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3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0-681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这一联用诗歌形象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
这里没有叙述,事件是通过描绘的语言和具体意象表现的。
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淫。
这比直言楚宫自多一层含意。
息夫人的不幸遭遇,根源也正系于楚王的荒淫,这里,叙事隐含造语之中。
在这“楚王葬尽满城娇”的“细腰宫”内,桃花又开了。
“桃生露井上”本属成言(《宋书·乐志》),而“露桃”却翻出新的意象,似暗喻“看花满眼泪”的桃花夫人的娇面。
“无言”是事件中主要情节,古语又有“桃李无言”,这是另一层双关。
“无言”加上“脉脉(含情)”,形象生动,表达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悲痛。
而在无可告诉的深宫,可怜只有“无言”的桃花作她苦衷的见证了。
两句中,桃花与桃花夫人,景与情,难解难分,水乳交融,意境优美,诗味隽永。
诗人似乎要对息夫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及至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时,读者才知道那不过是欲抑先扬罢了。
“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
”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这一点在息夫人对楚王问中原有所表现,却一向未被人注意。
末句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
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
其事与息妫颇类,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
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
”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
此外,直接对一位古代软弱女子进行指斥也不免过苛之嫌,而诗人把指责转化为对于强者的颂美,不但使读者感情上容易接受,也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它意味着:软弱的受害者诚然可悯,还不及敢于以一死抗争者令人钦敬。
因此,此诗对人所熟知的息夫人故事重作评价,见解可谓新疑独到,同时又“不显露讥刺”,形象生动,饶有唱叹之音,富于含蓄的诗美。
揆之吴乔的两条标准,故宜称为咏史绝句的范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8-1090 2、 凌冰 蒋芸.唐诗断章绝唱.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236
樱桃花 文赏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
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
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
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
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
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
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
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素弦风断上传),版权归原作者素弦风断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