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忆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

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

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35-436 .

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得心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东屯月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

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

青女霜枫重,黄牛峡水喧。

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

乔木澄稀影,轻云倚细根。

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日转东方白,风来北斗昏。

天寒不成寝,无梦寄归魂。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南歌子·游赏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

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

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

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

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

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

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

”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

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

“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

“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

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

“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

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

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

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送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

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

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孟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

“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傅斡《注坡词》注云:“公伴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

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

禅家以言语为公案。

”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傅斡注:“禅家有下语之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

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踏青游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攺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

斗锦绣、火城驰道。

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

莲步袅。

腰支佩兰轻妙。

行过上林春好。

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

念摇落、玉京寒早。

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

仙梦杳。

良宵又过了。

楼台万家清晓。

313233343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