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屏去佛经与道书,只将语孟味真腴。

出门俯仰见天地,日月光中行坦途。

酬仆射牛相公,晋国池上别后至甘棠馆,忽梦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已嗟池上别魂惊,忽报梦中携手行。

此夜独归还乞梦,老人无睡到天明。

北青萝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南歌子·古戍饥乌集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古老的营垒,成了乌鸦聚集之地,荒凉的城堡中野鸡恣意飞舞。

这是什么时候的战火留下来的遗迹,曾经骁勇善战的英雄,他们的碧血丹心如今都被沙漠淹没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主帅的帐篷,曾经的胡笳,如今都已作古。

千年悲叹,回首相望,古今多少是非,说来兴亡都是天定,岂是人为!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21页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古老的营垒,成了乌鸦聚集之地,荒凉的城堡中野鸡恣意飞舞。

这是什么时候的战火留下来的遗迹,曾经骁勇善战的英雄,他们的碧血丹心如今都被沙漠淹没了。

古戍:边疆古老的城堡、营。

饥乌:饥饿的乌鸦。

劫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后亦借指兵火。

碧血: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典出《庄子·外物》:“入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起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就把忠臣志士所流之血称为“碧血”。

龙堆:白龙堆的略称。

古西域沙丘名,此处谓沙漠。

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主帅的帐篷,曾经的胡笳,如今都已作古。

千年悲叹,回首相望,古今多少是非,说来兴亡都是天定,岂是人为!

玉帐: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

金笳(jiā):胡笳的美称,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21页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这首边塞词,不啻是一篇吊古战场文,悲康康慨。

  首句即吸收李白《战城南》“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塞》“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的诗意,表现了萧萧古戍、饥乌群集的惨切之景。

次句,“荒城野雉飞”,是化用刘禹锡“麦秀空城野雉飞”句意,把古战场阴森怖栗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接下“何年”三句,颇有唐朝边塞诗的味道,但容若毕竟又不是岑参那类边塞诗人,唐时的边塞诗是荒凉中透出豪迈,容若却是豪迈转向了凄凉。

“何年劫火剩残灰”,是哪年的战乱造就了如今一切的皆似残灰,惨淡的历史已遥不可考,如今只有看英雄们当日的碧血,化作了这蛮荒的土色。

“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容若此处谓,君不见那些忠魂碧血,不管何方埋骨,到头来不都是付与这无边瀚海了吗?

上阕,占戍、荒城、劫灰、碧血······组成的是一幅凄惨悲凉的大漠边城之景,奏响的是一曲旧堡败垒的苍凉沉郁悲歌。

  下阕前两句承接上阕,继续铺写古战场萧然之景。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军中将帅的军帐再也不能分开营垒,悲咽的金笳也已永远停吹了。

“空分”、“已罢”,四字写出昔景的黯然难以淹留。

既然古战场遗下了残灰。

遗下了英雄的战骨,玉帐成空,金笳已罢,那就说明厮杀斗争,恩仇荣辱,一切都成过去,于是,词人不禁废然道:“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东风回首”,出自李煜《虞美人》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处是说如今回首前朝往事,但觉物是人非,事事皆休。

所以,词人最终感言,兴亡之理,不在人为,而在乎天命,遂见纳兰词哀伤风骨。

  在那片八旗子弟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上,容若既不缅怀“开国英雄”的功烈,更不悲歌慷慨,从中吸取振奋精神的力量,却在那里冷冷清清忧优戚戚地寻寻觅觅。

这种行径,还真颇有点“不肖子孙”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鸿恩主编.纳兰词图解详析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0:第218页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动人的琴瑟声也无法牵动我的情怀,我整日里掩上云母屏风独自伤情。

已经暗自怜惜蝴蝶褪粉,更不满柔弱的柳絮也飘人水中,化为浮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多事的春风吹散了残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

帘外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还能为谁系上那护花铃呢?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97页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蜀弦”二句:意谓美好动听的琴瑟之声也引不起激动的情感,整日地掩上云母屏独自幽伤。

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

秦柱:犹秦弦。

指秦国所制琴瑟之类的乐器。

柱:拨弦、架弦之码。

唐唐彦谦《汉代》:“别随秦柱促,愁为蜀弦么。

”关情:动情。

“已惜”二句:此二句写惜春伤春的心情,谓蝴蝶已褪粉,柳絮也飘落水中。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烘暖微酲:谓春日东风温煦,暖意融融令人陶醉。

微酲(chéng):微醉。

红雨、指花瓣纷纷落下。

花铃:即为防鸟雀而置的护花铃档。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97页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动人的琴瑟声也无法牵动我的情怀,我整日里掩上云母屏风独自伤情。

已经暗自怜惜蝴蝶褪粉,更不满柔弱的柳絮也飘人水中,化为浮萍。

“蜀弦”二句:意谓美好动听的琴瑟之声也引不起激动的情感,整日地掩上云母屏独自幽伤。

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

秦柱:犹秦弦。

指秦国所制琴瑟之类的乐器。

柱:拨弦、架弦之码。

唐唐彦谦《汉代》:“别随秦柱促,愁为蜀弦么。

”关情:动情。

“已惜”二句:此二句写惜春伤春的心情,谓蝴蝶已褪粉,柳絮也飘落水中。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多事的春风吹散了残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

帘外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还能为谁系上那护花铃呢?

烘暖微酲:谓春日东风温煦,暖意融融令人陶醉。

微酲(chéng):微醉。

红雨、指花瓣纷纷落下。

花铃:即为防鸟雀而置的护花铃档。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97页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之景和抒发伤春怨春之情的小词。

  首句即说春日寂寂,百无聊赖,纵是有动听的乐曲也不能引起愉悦之情。

“蜀弦秦柱不关情”,既然琴瑟逸韵都难以使她动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风,独自忧伤了。

“尽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风,又是因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

那外面又是什么样的景致, “已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蝴蝶已经褪粉,柳絮也飘落水中,这预示着春事已消歇。

“已惜”说明他的惋惜怜爱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种懊恼的情怀了。

此二句景语,已蓄伤春之意。

  下阕转写薄情的东风,“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

表面的意思是,东风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来融融的暖意,给作者陶醉的感觉。

说“东风多事”,可是后两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哪里是作怨语,分明是对春风褒奖有嘉嘛,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后面一句, “看尽一帘红雨”,李贺《将进酒》诗“桃花乱落红如雨”,史肃《杂诗》“一帘红雨枕书眠”,似为此句所本:那为何会花瓣散落如雨,满地落花狼藉?

此一追问,便知当然是“东风多事”了。

结合前三句,方知原来作者是怨东风带走了明媚的春光,尽管它吹散了余寒.送来了温暖,但它又摧残花落,令作者心伤。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飘零满地,意味这万紫干红的春天也将匆匆而去。

遂有了结尾句的叹问: “为谁亲系花铃?

” 此处,作者反用“金铃”之典,意思是说东风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红雨。

飘零殆尽,纵使惜花,在花枝上缀满金铃,可这又是为谁而系呢?

“为谁亲系花铃”,结处此语,充满着愁绪无着,愁怀难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词在写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浑融,空灵蕴藉,启人远神,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 :第188页

赠别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

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

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

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

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

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

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

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

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

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

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

”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

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7-1078页

题白蘋洲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

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

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七月下旬得疾不能出户者十有八日病起有赋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秋风吹海氛,气候颇不令。

昏昏七十翁,扰扰半月病。

著书殊未成,即死目不瞑。

扶持赖药物,仅得全性命。

雨添苔晕青,风入桐枝劲。

深巷无人声,搘颐发孤咏。

月下作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畏暑不巾袜,步月榰短筇,瘦身发鬅鬙,顾影如孤松。

径幽萤阖开,池涨鱼噞喁。

飞泉穿北垣,珠玉相撞舂。

东湖更奇绝,百亩银初熔,但能抱琴往,绝恨欠鹤从。

重露倾荷盘,微风堕芙蓉。

欢言美清夜,缥渺吹疏钟。

空中飞僊人,粲然冰雪容,笑我老尘世,不记瑶台逢。

313233343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