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忆昔遨游蜀汉间,駸駸五十尚朱颜。

呼鹰雪闇天回路,采药云迷御爱山。

旧事已无人共说,征途犹与梦相关。

夕阳不觉凭阑久,待得林鸦接翅还。

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我来访古涪之滨,不辞百冈冀一真。

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

越王高楼亦已换,俯仰今古堪悲辛。

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挠楹腐知几春?

岿然此壁独亡恙,老槎劲翮完如新。

向来劫火何自免,叱呵守护疑有神。

妖狐九尾穴中国,共置不问如越秦。

天时此物合致用,下韝指呼端在人。

会当原野洒毛血,坐令万里清烟尘。

老眼还忧不及见,诗成肝胆空轮囷。

月下小酌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昨日雨遶檐,孤灯对搔首;

今夜月满庭,长歌倚衰柳。

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

人生最乐事,卧听压新酒。

我归自梁益,零落怆亲友,纷纷堕鬼录,何人得长久?

後生多不识,讵肯顾衰朽?

一杯无与同,敲门唤邻叟。

赠拄杖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历险横空捷有神,得来元自剡溪滨。

同为万里江湖客,共见三生风月身。

不怕云中伴凫舄,只愁雨後长龙鳞。

何妨更悟无生理,露柱灯笼一话新。

书感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梦里逢无咎,天涯哭季长。

吾生亦有几?

且复钓沧浪。

桃花源诗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

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

“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

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

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

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

《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

《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

《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

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忆杨十二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杨子爱言诗,春天好咏时。

恋花从马滞,联句放杯迟。

日映含烟竹,风牵卧柳丝。

南山更多兴,须作白云期。

和乐天刘家花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闲坊静曲同消日,泪草伤花不为春。

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

蝜蝂传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更多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01-203 .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辄(zhé):立即,就。辄持取:就去抓取。卬(áng):同“昂”,仰,抬头。困剧:非常困倦疲累。困,疲乏。剧,很,非常。涩:不光滑。因:因而。卒:最后,最终。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或:有人,有时。去:除去,拿掉。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苟:只要,如果。故:原来。好(hào):喜爱。上高:爬高。已:停止。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货:这里泛指财物。厚:动词,增加。室:家。怠(dài):通“殆”,松懈。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黜(chù)弃:罢官。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流放。以:通“已”,已经。病:疲惫。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滋:更加。前之死亡:以前因贪财而死的人。戒:吸取教训。形:形体。魁然:壮伟的样子。名人:被命名为人,意义为被称作是人。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01-203 .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辄(zhé):立即,就。辄持取:就去抓取。卬(áng):同“昂”,仰,抬头。困剧:非常困倦疲累。困,疲乏。剧,很,非常。涩:不光滑。因:因而。卒:最后,最终。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或:有人,有时。去:除去,拿掉。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苟:只要,如果。故:原来。好(hào):喜爱。上高:爬高。已:停止。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货:这里泛指财物。厚:动词,增加。室:家。怠(dài):通“殆”,松懈。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黜(chù)弃:罢官。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流放。以:通“已”,已经。病:疲惫。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滋:更加。前之死亡:以前因贪财而死的人。戒:吸取教训。形:形体。魁然:壮伟的样子。名人:被命名为人,意义为被称作是人。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01-203 .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通过描写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嘲讽了追求名位、贪婪成性的丑行。   文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这两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虽然篇幅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塑造了蝜蝂这一艺术形象。柳宗元的文章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 形象鲜明生动,又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这篇《蝜蝂传》就是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蝜蝂是一种由作者幻形出来的小动物。此名虽出现在《尔雅·虫部》中,而郭璞却无法对它注释只注上“未详”二字。可见,蝜蝂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小虫。柳宗元创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讽刺吏道的黑暗和腐败。作者对这种小虫的特征作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其身上具有了贪官典型的特征:一是好物:“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有贪得无厌的特点。二是好高:“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有攫取权力的特点。其所讽对象非常明确,作者在后面的议论部分更明确了讽刺的指向。因此章士钊在《柳文指要》 中直接指出,文中蝜蝂所讽刺的是柳宗元熟悉的唐朝宰相王涯,此人无比贪婪,其结局与蝜蝂一样,死于自己所积累的财富。其实蝜蝂形象的刻画主要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官场中的社会现象。   此文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蝜蝂贪得无厌,最终因此丧身于这一性格,形象地写出贪官污吏的贪婪愚蠢以及最后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腐败的厌恶以及批判。联系作者的政治历程来看,这篇文章同时应包含着作者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取得的教训。   这篇文章,行文简约精妙,说理师法自然,结构细密,逻辑严谨,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更妙的地方是,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始料未及,此文给后世的阅读者、研究者提供不尽的想象空间,千载以后,仍能警戒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01-203 . 2、 卢东友.贪者之鉴——读柳宗元《蝜蝂传》[J].黑河学刊,2002,09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

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 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黄甘:即黄柑。

柑的一种。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

”城隅:城角。

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

皇树:即橘树。

木奴:指柑橘的果实。

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不学”句: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

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

这句话是从反面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

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喷雪:形容白花怒绽。

垂珠:悬挂的珠串。

这里比喻柑果。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坐待:渐渐地等待。

宋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滋味:美味。

《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 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

313233343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