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一作对景惜别)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

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

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

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投所知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苦心知苦节,不容一毛发。

炼金索坚贞,洗玉求明洁。

自惭所业微,功用如鸠拙。

何殊嫫母颜,对彼寒塘月。

君存古人心,道出古人辙。

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

朝向公卿说,暮向公卿说。

谁谓黄钟管,化为君子舌。

一说清嶰竹,二说变嶰谷。

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

晔晔家道路,灿灿我衣服。

岂直辉友朋,亦用慰骨肉。

一暖荷匹素,一饱荷升粟。

而况大恩恩,此身报得足。

且将食檗劳,酬之作金刀。

答友人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

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

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

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

自非随氏掌,明月安能持。

千里不可倒,一返无近期。

如何非意中,良觌忽在兹。

道语必疏淡,儒风易凌迟。

愿存坚贞节,勿为霜霰欺。

登科后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游子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洛桥晚望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

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

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

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

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

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

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

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

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

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 .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5-8 :第41页-第42页 .

游终南山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

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3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0 .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南山:指终南山。

塞:充满,充实。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

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3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0 .

离思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不寐亦不语,片月秋稍举。

孤鸿忆霜群,独鹤叫云侣。

怨彼浮花心,飘飘无定所。

高张系繂帆,远过梅根渚。

回织别离字,机声有酸楚。

黄雀吟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黄雀舞承尘,倚恃主人仁。

主人忽不仁,买弹弹尔身。

何不远飞去,蓬蒿正繁新。

蒿粒无人争,食之足为珍。

莫觑翻车粟,觑翻罪有因。

黄雀不知言,赠之徒殷勤。

古别离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参考资料: 1、 许建中 万平 .唐诗绝句三百首(图文本) .南京市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7页 . 2、 冯栋才 .小学生事事通 古诗通 .长春市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年 :148页 .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参考资料: 1、 许建中 万平 .唐诗绝句三百首(图文本) .南京市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7页 . 2、 冯栋才 .小学生事事通 古诗通 .长春市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年 :148页 .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参考资料: 1、 许建中 万平 .唐诗绝句三百首(图文本) .南京市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7页 . 2、 冯栋才 .小学生事事通 古诗通 .长春市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年 :148页 .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

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

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

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

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

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

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

12345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