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晚望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

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

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

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

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

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

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

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

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

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 .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5-8 :第41页-第42页 .

游子吟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26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1-302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uī)。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26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1-302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uī)。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26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1-302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左成文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25-726 .

春雨后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酒德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

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

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送李翱习之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习之势翩翩,东南去遥遥。

赠君双履足,一为上皋桥。

皋桥路逶迤,碧水清风飘。

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

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

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

小时屐齿痕,有处应未销。

旧忆如雾星,怳见于梦消。

言之烧人心,事去不可招。

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

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

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

劝学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

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乃:才。

元:原本、本来。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始:方才。

道:事物的法则、规律。

这里指各种知识。

非:不是。

自然:天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运:运用。

贤: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岂:难道。

长:长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

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乃:才。

元:原本、本来。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始:方才。

道:事物的法则、规律。

这里指各种知识。

非:不是。

自然:天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运:运用。

贤: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岂:难道。

长:长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古怨别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sà)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曲:心事。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sà)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

心曲:心事。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

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

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

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

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

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

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

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

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

“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

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

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

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

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

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

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

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

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烈女操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

会:终当。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殉:以死相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

古:同枯。

古井水:枯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

会:终当。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殉:以死相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

古:同枯。

古井水:枯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此诗以男子之心愿,写烈女之情志,可歌可泣。

梧桐树相依持老,鸳鸯鸟同生共死。

旧世贞烈女,夫死而终生不嫁,夫死而以身相殉。

守节以表从一之志,殉节以明坚贞之心。

结句“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一片贞心,下语坚决,精警异常。

成语“心如古井”源自于此。

刘禹锡《竹枝词》名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从此翻出。

烈女节义肝肠,坚贞不渝,固可针砭浮靡;

然苛苦迂执,以一身青春配殉,不由刿目怵心,读之令人生怜。

据考,当时对女子贞操并不看重。

诗人或许另有寄托,籍烈女之吟,抒志洁行廉、孤高耿介之士人气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谁言旧居止,主人忽成客。

僮仆强与言,相惧终脉脉。

出亦何所求,入亦何所索。

饮食迷精粗,衣裳失宽窄。

回风卷闲簟,新月生空壁。

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

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

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

惟予心中镜,不语光历历。

邀花伴(自注,时在朔方)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边地春不足,十里见一花。

及时须遨游,日暮饶风沙。

12345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