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词 文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文翻译
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
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
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93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
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嫩寒:轻寒;
微寒。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
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莫:同寞,寂寞。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93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文翻注译赏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
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
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7-608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qī)枕江南烟雨,杳(yǎo)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lài),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
《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刚道:“硬说”的意思。
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7-608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qī)枕江南烟雨,杳(yǎo)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lài),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
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
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
《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刚道:“硬说”的意思。
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7-608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此词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7-608
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翻注译赏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文翻注译赏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
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
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
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
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
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
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
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
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
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
风吹香汗,薄衫生凉;
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
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
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
“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
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
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文翻注译赏
浣溪沙·荷花 文翻注译赏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
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
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文翻注译赏
贾谊论 文翻注译赏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文翻赏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有客舟从哪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
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
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
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
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
“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
“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
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
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
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
棹(zhào),船桨。
“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
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
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
“沙”,指沙岸。
“软”,柔软,细弱。
低昂,犹俯仰。
“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
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
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
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
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
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
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
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
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
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
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
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
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
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
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
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
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
峨峨,高耸貌。
烟鬟,女子发髻。
晓镜,早晨照的明镜。
贾(gǔ)客,商人。
小姑,即小孤山。
彭郎,即澎浪矶。
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
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
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
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
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
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
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
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
“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
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
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
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
然坐实说,亦趣。
”(《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
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
”(《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
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
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
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
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
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
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