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赠章默(并叙) 文
章默居士,字志明。
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
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
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従王孙裸,未忍夏后{即土}。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
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发施,行自丘......更多
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 文
踏青游 文
攺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
斗锦绣、火城驰道。
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
莲步袅。
腰支佩兰轻妙。
行过上林春好。
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
念摇落、玉京寒早。
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
仙梦杳。
良宵又过了。
楼台万家清晓。
西江月·重九 文翻注译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文翻注译赏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
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
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
开篇由写景引入。
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
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
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
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
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
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
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
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
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
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
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
《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
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
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
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
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
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
“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
“《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
《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
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
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
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
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
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
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
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
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
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
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
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
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
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
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CP/DK].740-744 2、 唐骥. 困境中的嘲笑与宽释——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05).
南歌子·游赏 文翻注译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
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
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
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
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
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
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
”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
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
“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
“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
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
“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
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
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
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文翻注译赏
琴诗 文翻注译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文翻注译赏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
《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
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
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
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黄州朝夕相处的潘丙、郭遘。
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去岐亭访陈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过一首七律。
一年过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
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
起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
“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
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
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
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
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
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纪昀评价说:“三、四(句)深警。
”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
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
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纪昀评所谓“深警”,说的就是此意。
这是就三、四两句本身来说。
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
“人似秋鸿”,实接首联;
“事如春梦”,反照下文。
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
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
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
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但经后人辨析,其说有误);
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
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而其“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唯已之是信”(马永卿《元城语录》),又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宣诏赴阙表》),遂使他一生陷于无边的灾难之中。
苏轼对待历时三十年的灾难,总的态度是“随缘自适”,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他赴密州途中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词)的话,那时还有还朝的愿望。
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未死。
而贬去黄州,恍如隔世;
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黄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觉“不可胜悔”,“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不如“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再从他在黄州的诗词文赋和种种活动看,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
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
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
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
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