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踏青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鹿下菌字去草头]。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符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9-211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页

和董传留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庭芳·蜗角虚名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

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

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

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

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

这个思想来自老子。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

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

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

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

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

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

“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

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

“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

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

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

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

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

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

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

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

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

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慵(yōng):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鬓鬅(bìn péng):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yōng)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慵: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bìn)鬅(péng)松眉黛(dài)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qiǎn)。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

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

“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

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

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

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

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

“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

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

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

“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

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

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

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页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述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

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

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

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有美堂暴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顽云:犹浓云。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貌。凸:高出。敲铿(kēng):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临江仙·送王缄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