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文翻注译赏
和董传留别 文翻注译赏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琴诗 文翻注译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留侯论 文翻注译赏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文翻注译赏
小儿不畏虎 文翻注译赏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
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妇人昼(zhòu)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chù),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y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yú)!
浣衣:洗衣服。
自若:神情不紧张。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意虎之食人 意:估计。
虎熟视久之 熟: 仔细。
至以首抵触 首: 头。
虎亦寻卒去 卒: 最终。
寻:副词,随即,不久。
去:离开仓皇:匆忙而慌张。
惧:害怕 。
被:施加,给......加上。
意:估计,推断。
置:安放。
驰:向往。
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避:躲避。
痴:此指无知识。
昼日:白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妇人昼(zhòu)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chù),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y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yú)!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
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浣衣:洗衣服。
自若:神情不紧张。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意虎之食人 意:估计。
虎熟视久之 熟: 仔细。
至以首抵触 首: 头。
虎亦寻卒去 卒: 最终。
寻:副词,随即,不久。
去:离开仓皇:匆忙而慌张。
惧:害怕 。
被:施加,给......加上。
意:估计,推断。
置:安放。
驰:向往。
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避:躲避。
痴:此指无知识。
昼日:白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
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3、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寻卒去”。
这样的稀奇事引起作者思考。
他获得的结论是:“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从这一启示说开去,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也应该如此认识吗?
望而生畏,自伤锐气;
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文翻注译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文翻赏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
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
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
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
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
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
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
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
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
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
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
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
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
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
“又”过清明。
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
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
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天不作美,不如人愿。
“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
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
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临江仙·送王缄 文翻注译赏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文翻注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块:覆盖着的田畦。
苏:苏醒,这里指返青。
江南:代指黄州。
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
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脚:雨滴。
雪林:形容霰(xiàn)粒纷纷。
初下:刚刚下。
瓦疏珠: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
“覆块青青麦未苏”,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
“江南云叶暗随车”,描绘了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
“临皋烟景世间无”,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
上片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
开头由细“雨”-“半收”-“檐断线”,特写雨景变化。
紧接着由“雪床”-“初下”-“瓦疏珠”,特写雪景变化。
逼真传神,字字珠矶。
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
“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进来了好一个白胡子的“老人”!
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全词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这与苏轼旷达胸襟有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