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频。

燕来从及社,蝶舞太侵晨。

绛雪除烦后,霜梅取味新。

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 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快要。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 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近:快要。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贾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

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

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21-1223页 . 2、 讽君主昏聩 悲自身不遇——谈李商隐诗《贾生》的主题 谭志永《语文知识》2003年11期 3、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下卷)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4-15 .

晚晴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84-185 2、 刘学锴 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85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6-87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添高阁迥(jiǒng),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cháo)干后,归飞体更轻。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84-185 2、 刘学锴 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85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6-87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添高阁迥(jiǒng),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cháo)干后,归飞体更轻。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84-185 2、 刘学锴 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85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6-87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

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

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

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

“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

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

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85 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6-87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递(dì)隔重城。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

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

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

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

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

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落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tiáo)递送斜晖(huī)。

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沾衣:指流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tiáo)递送斜晖(huī)。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沾衣:指流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

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

上句叙事,下句写景。

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

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

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

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

“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

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

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新解  高阁上,曲终人散;

小园里,落花随风漫天飞舞,飘落到了田间曲折的小径上,斜阳在花雨中徐徐西下。

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

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

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意境浅尝  花朵,用生命装点着春天;

春天,却用凋残凄凉了花朵。

  所谓“落花有意随流水,而流水无心恋落花。

”痴心在左,无情在右。

世间最无奈,也莫过于此。

  花朵痴情,恨不能一次绽放几世的美丽;

春日寡义,视花朵只一抹不起眼的风景。

这飘零、沾衣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一如那梦想碎灭后的感花人,只落得泪垂沾衣、低回凄凉的惨际遇。

  此刻,竟有了一丝心疼,花开花谢花舞漫天,不忍看到它的坠地,然而,耳畔却残忍的传来了你落地的声音,像抽丝一般绞痛,像山崩一样巨响。

我想到了祭奠,洁白的纸花,洁白的衣纱,洁白的面容,洁白的悲伤。

  花落处,小径独自幽香,有人说,这是美人出生的地方,只可惜这倾国倾城的绝代风华在一季的绚烂后,却风尘天涯。

抬头望,何处是归家?

那一朵育下了匈奴的文姬花,尚且在历史的书页里夹杂了一片芳华;

那一只月夜魂过沙漠的昭君花,是否还能启开家乡门前的破旧篱笆?

  或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但却偏偏选择了秋日葬身陪水逝前随风撒,这是极尽绚烂后的落寞,留的千古一声遗憾:红颜,多薄命!

日悬山巅,命薄如花,昔日秦淮河上还弹奏着声声琵琶,今日却不闻扬子畔掩抑鼓瑟。

既然生于红尘,亦当归于红尘,或许,多年以后,红尘外我们还能依稀记得她当初沉鱼落雁的红颜!

  步非烟下,人道是青楼师师,纵然哭倒了长城,也不能下世轮回再次香君!

落花渐入迷人眼,一朝花落终不见。

落泪的时候,花还在飘洒,春归的时候,你却已不在。

人生,几多花开,几多花败,衣衫湿透,红尘看破,一切都是轮回之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

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乐游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天的梦因为脑子混乱记不得了,登上原野的时候发现春天已经很深了。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在青门里揉捏柳枝,在紫阁中看松树耸入云中。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轻轻擦拭砚台使上面的薄冰,再将新酿的醇酒倒入杯中。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心里的无味只有寄托于诗中,可是吟诗之后内心又归于无味了。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梦:春天的梦。

春原:春天的原野。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青门:泛指归隐之处。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也泛指柳树。

紫阁:指仙人或隐士的住所。

云松: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为伴侣。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开尊:即“开樽”,举杯饮酒。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绿酎(zhou四声):新酿的醇酒。

悰(cong二声):心情,思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天的梦因为脑子混乱记不得了,登上原野的时候发现春天已经很深了。

春梦:春天的梦。

春原:春天的原野。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在青门里揉捏柳枝,在紫阁中看松树耸入云中。

青门:泛指归隐之处。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也泛指柳树。

紫阁:指仙人或隐士的住所。

云松: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为伴侣。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轻轻擦拭砚台使上面的薄冰,再将新酿的醇酒倒入杯中。

开尊:即“开樽”,举杯饮酒。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心里的无味只有寄托于诗中,可是吟诗之后内心又归于无味了。

绿酎(zhou四声):新酿的醇酒。

悰(cong二声):心情,思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辛未七夕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

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

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

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

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

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

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

《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佤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

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

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

《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

”《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

”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

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

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

《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佤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

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

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

《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

”《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

”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

“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

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

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

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

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

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

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

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

……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

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

”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

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9-1210

1112131415 共5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