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议曹郊游诗 二 文
和萧中庶直石头诗 文
九河亘积岨。
三嵏郁旁眺。
皇州总地德。
回江欵岩徼。
井干赩苍林。
云甍蔽层峤。
川霞旦上薄。
山光晚余照。
翔集乱归飞。
虹蜺纷引曜。
君子奉神略。
瞰逈凭重峭。
弹冠已籍甚。
升车益英妙。
功存汉册书。
荣并周庭燎。
汲疾移偃息。
董园倚谈笑。
麾斾一悠悠。
谦姿光且劭。
燕嘉多暇日。
兴文起渊调。
曰余厕鳞羽。
灭影从渔钓。
泽渥资投分。
逢迎典待诏。
咏沼邈含毫。
专城空坐啸。
徒惭皇鉴揆。
终延曲士诮。
方追隐沦诀。
偶解金丹要。
若偶巫咸招。
帝阍......更多
赠王主簿诗 二 文
咏竹火笼 文
齐雩祭歌 迎神 二 文
代出自蓟北门行 文翻注译赏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 一作:征骑)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
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
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严秋:肃杀的秋天。
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缘,沿着。
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旌(jīng)甲:旗帜、盔甲。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砾(lì):碎石。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缩:蜷缩。
蝟:刺猬。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投躯:舍身;
献身。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严秋:肃杀的秋天。
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
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缘,沿着。
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旌(jīng)甲:旗帜、盔甲。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砾(lì):碎石。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缩:蜷缩。
蝟:刺猬。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
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投躯:舍身;
献身。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 一作:征骑)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
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
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
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
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
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
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
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
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
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
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
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
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
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
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
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
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
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
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
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还都口号诗 文
分壤蕃帝华。
列正蔼皇宫。
礼燕及年暇。
朝奏因岁通。
维舟歇金景。
结棹俟昌风。
钲歌首寒物。
归吹践开冬。
阴沉烟塞合。
萧瑟凉海空。
驰霜急归节。
幽云惨天容。
旌鼓贯玄涂。
羽鹢被长江。
君王迟京国。
游子思乡邦。
恩世共渝洽。
身愿两扳逢。
勉哉河济客。
勤尔尺波功。
学刘公干体诗 文
咏秋诗 文
铜爵妓 文赏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诗的开头四句写曹操身后寂寞,雄风已逝,给人以悲凉冷落之感。
“武皇”即指曹操。
“金阁”,犹言金阙,宫观楼台之美称,此指铜爵(雀)台。
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在邺城西北,“高十丈,有屋百余间。
”(《水经注》卷十)楼台之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
又其“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铜凤,窗皆铜笼,疏云毋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邺中记》)。
浮光跃金之楼观,以“金”状之,确也非常贴切。
但是,如今人去楼空,已无复当年的英风雄威、歌舞升平,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凄凉寂寞。
开头两句就这样强烈地渲染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气氛。
“雄剑”,本指春秋时吴国人干将、莫邪所铸之剑,其剑有二,一雌一雄,雄剑进献于吴王,此处是以“雄剑”代指魏武所佩之剑。
这剑当年曾伴随他南征北战,削平群雄,而今却已埋没于尘封之中而黯然失色了。
“杂佩”亦指魏武所佩之饰物。
古人述及人之佩戴物常以剑佩对举,如《说苑》云:“经侯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故此处剑佩连类而及。
“销烁”,犹言销镕,在此即是荡然无存之意。
这二句,由曹操的遗物引出,再申前意,补足文气。
接下去“秋至”四句,则从《遗令》中的“月朝十五”生发而出。
三五之夜,皓月当空,正是曹操要求诸妓向帷帐歌舞作乐之时。
试想活生生的人幽闭于荒台孤馆,且要侍奉空床虚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悲剧!
这些歌妓无异是奉献于帝王祭坛上的活的牺牲,因而对她们说来,皎洁的秋夜只会更增加内心的悲感凄凉。
这四句写景恰似“主观镜头”,展现出她们眼中特有的悲凉的夜景:风露凄凄,清夜湛湛,孤独摇曳的烛光,将她们的身影分明地投于兰幕之上。
全诗悲剧的气氛,至此越加浓重了。
此后六句,转入直抒怨愤,比之上面的托物诉情,感情更为强烈。
“抚影”承上“孤烛”句,转接极为自然。
众妓顾影自怜,悲从中来,无所适从,但觉心中的忧思,绵绵不绝,难以消解。
“薄”即停止之意,如《楚辞·九章·哀郢》云:“忽翱翔之焉薄。
”“瑶色”,犹言玉颜,“红芳”即红花,此亦指美人的红颜。
“行应罢”,行将衰颓老朽;
“几为乐”,为乐能有几时。
这二句互文见义,渲染强烈。
诗人感叹着妓人的青春难驻、红颜易老,不禁要为她们的不幸生涯洒一掬同情之泪,发一曲不平之歌。
最后两句应《遗令》中“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意思,感情由悲而怨,由怨而愤,达于高潮。
这里着一“徒”字,实蕴含无穷的悲思与怨愤。
登台歌舞,遥望西陵,对铜雀妓来说,只是侍奉幽灵、虚掷青春的徒劳之举,而对死去的帝王来说,也同样是毫无意义了,因为他最终也成了一堆“蝼蚁郭”,亦即“蚁垤”,蝼蚁之穴,其外壅土如城郭,故云。
古人常用它和高山对举,以显示其渺小,如《孟子·公孙丑》云:“泰山之于丘垤。
”赵岐注:“垤,蚁封也。
”又郭璞《游仙诗》云:“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
”此处用“蝼蚁郭”,一方面说明皇陵虽高,无异于蚁垤一堆,藐视之意可见;
另一方面也表示,贵为天子者最终也要与平民百姓同归丘墓,而魏武却要作威福于死后,其自私冥顽虽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但到头来还不是黄土一抔,又复何益!
这二句和第一层诗意恰好遥相呼应,使同情歌妓与批判帝王的两个方面浑然统一于诗歌的主题之中。
江淹此诗流丽中有悲壮之气。
李调元《雨村诗话》云:“诗之绮丽,盛于六朝,而就各代分之,亦有首屈一指之人,……粱则以江淹文通为第一,悲壮激昂。
”而这种悲壮又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现出来的。
在写魏武时,将其生时的威武雄壮与死后的寂寞萧条作对比;
而在写歌妓时,则以青春、自然之美与其生活、命运之悲作对比。
帝王的淫威自私与歌妓的痛苦牺牲则是此诗最根本的一个对比。
绮丽的辞藻与悲剧的气氛相反相成,形成此诗凄艳的风格,沈博绝丽之中回荡着幽怨之气,这正是楚辞的传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