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

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上洛桥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

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

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

然后写心中情。

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

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

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

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

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边思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

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

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

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

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

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

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

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

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

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送辽阳使还军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春行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侍臣朝谒罢,戚里自相过。

落日青丝骑,春风白纻歌。

恩承三殿近,猎向五陵多。

归路南桥望,垂杨拂细波。

相和歌辞。置酒行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置酒命所欢,凭觞遂为戚。

日往不再来,兹辰坐成昔。

百龄非长久,五十将半百。

胡为劳我形,已须还复白。

西山鸾鹤顾,矫矫烟雾翮。

明霞发金丹,阴洞潜水碧。

安得凌风羽,崦嵫驻灵魄。

兀然坐衰老,惭叹东陵柏。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凤翔属明代,羽翼文葳蕤。

昆仑进琪树,飞舞下瑶池。

振仪自西眷,东夏复分釐。

国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宁桁杨肃,芳辉兰玉滋。

明质鹜高景,飘飖服缨绥。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云司。

况复空岩侧,苍苍幽桂期。

岁寒坐流霰,山川犹别离。

浩思凭尊酒,氛氲独含辞。

登长城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游子吟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羞:不光彩,不体面。

薄:轻视,刻薄。

耻:感到羞愧。

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

低回: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

白日,太阳,阳光。

《南史 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羞:不光彩,不体面。

薄:轻视,刻薄。

耻:感到羞愧。

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

低回: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

白日,太阳,阳光。

《南史 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隋宫燕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参考资料: 1、 杨光治.唐诗三百首 最新版.广州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81页 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 下 .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414页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旧国:指隋朝。

一落:很快飘落。

“一落”一作为“旋落”。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一闭风光:指隋亡后,行宫关闭。

参考资料: 1、 杨光治.唐诗三百首 最新版.广州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81页 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 下 .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414页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

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

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

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

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此时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

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何况是人。

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

  天下当然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

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

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

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

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

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

这些都是“实”。

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

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

这些都是“真”。

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