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东游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shù)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

《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yǐng)门山。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zhào)还。

江:指长江。

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

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重相见,樽(zūn)酒慰离颜。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离颜:离别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shù)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

《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yǐng)门山。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zhào)还。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江:指长江。

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

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重相见,樽(zūn)酒慰离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离颜:离别的愁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5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这首《送人东游》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

下面是古典诗词鉴赏家赵庆培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

”(《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

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

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

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

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

几人,犹言谁人。

“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

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

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

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

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

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

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2-1123

莲浦谣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乐府诗始于汉武帝。

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

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

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

《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

开头的“鸣桡”二字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

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

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

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由于水面比城市、山林都为开阔,所以历来划船的人几乎总是双眼望着远方的。

因此,岸边那一片荒芜的草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眼帘。

如果“废绿平烟”不点出那曾是“吴苑”,那读者的想象就会失去规范,诗意也就会显得朦胧起来。

待到“吴苑”一出,这就无异于告诉了读者她此时在想些什么。

在她,也许只一闪念,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被她引导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去了。

“吴苑”是曾一度称霸的吴王夫差的殿宇。

吴王夫差在征服了越王勾践以后,就沉溺于勾践送来的美女西施的绝色之中,遂不问政事而逐渐腐化起来。

而越王勾践这时却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反而一举灭掉了吴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所以从她那感叹于“废绿平烟”的眼色中,顺着逻辑思维,读者就领悟得到她此时对于唐末皇室腐朽堕落的忧虑。

  船在继续前进,从开阔的湖面进入了藕荷深处。

清清的水里,映出了她那衬着荷花的脸。

这使她想起清晨临镜的情景:她既为青春的艳丽而自喜,也更为岁月的流逝、青春易逝而悲伤。

这其实是这一类乐府的传统写法。

如梁昭明太子的《采莲曲》说:“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朱超说:“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

”梁元帝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李白说:“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王昌龄甚至通首都写这一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声始觉有人来。

”但是温庭筠在这里手法上是继承的,在写法上却有所创新。

她不是纯客观地去写芙蓉和脸面,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夹杂了人物心理的悲伤色彩。

水中之莲,实为镜中之面,然而莲媚却是愁红。

这就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这内心的流露,他又不是运用内心的独白,而是混合了诗人的直接叙述。

把香艳的流传,抹上了时代伤感的颜色;

是她那眼神的流露,却又分明是诗人的痛苦呻吟。

是她是己,已到了浑然忘形的地步,从而改变了乐府诗的气质。

这就是温庭筠高过以前名家的地方。

  下一联,那跳跃的思绪,正是她愁的具体体现。

“白马金鞭大堤上”,分明是意中人已去;

“西江日夕多风浪”,是耽心他的安全。

杜甫在《梦李白》里就是这样表现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日夕而多风浪,这正是写出了晚唐的政治。

她能因废绿而伤时,则她所钟情的“白马金鞭”的他,也定非纨裤子弟。

是以她才会担心,在这样的世道里,像他那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是会多风浪的。

这两句看似离题而实未尝离题,若即若离,正是笔法的有明有暗。

从精神的深处写出了她的不凡。

这就不仅似浮雕,而且活灵活现了。

  船仍在港内进行。

于是,她看到了荷叶上的露珠,像颗极大的珍珠,在上面滚动。

不知她是同情,还是鄙弃,抑或是用来对衬自己。

她对此不禁感慨地想道:“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乐府诗在表现上惯用谐音的手法,这里的“圆”也就是姻缘的“缘”的谐音。

妙语双关,是荷,是自己。

这样的句子让人读了会永远记住。

它是这样形象贴切,俊语如花,而又寓意深长。

露珠儿滴入了“荷心”,荷的心里明知道它不过“似”骊珠而已,绝不是真正的好姻缘。

但尽管如此,它毕竟是像骊珠样的而又肯接近荷心的。

这正如俗话说的:“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是以渴望真圆的荷心,也不由的要为之而心旌“摇荡”了。

用“假”亦摇荡以衬起对于“真”之痴情渴望,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一个追求有理的美丽的灵魂。

这样用巨大的社会压力而扭曲了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竟写得这样的美而切,令人爱不忍释。

荷心指她的心,但她心中的真“圆”是什么,貌似骊珠的露珠儿又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确费人猜测。

  通首诗除了第一句作为人物出场的交代外,这四层,可以说都是她的心理活动。

即令读者不去追寻白马金鞭指谁,风浪又是什么,甚至也不必去追问作者的身世,然而仅此读来,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而又忧思重重,很值得同情的姑娘,不能不为她的思虑而动心。

荒野的绿色,粉红的娇荷,水银般的露珠儿,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作者把它们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了起来,用它们这些可见的实物来写人物不可见的心理,于是这些就都有了特定的内容。

而且正是它们,使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思想活跃的她,忧伤地摇着小船,永远地在读者的眼前摇动。

而那船桨的轧轧声,竟是这枯燥剌耳,仿佛在为她而呻吟。

  黄子云在他的《野鸿诗的》中说:“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

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

”像温庭筠这样的古诗,说“题既无谓”是可以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借题发挥,本无所谓。

但要说“诗亦荒谬”,就未免不懂得使意境诗化,这正是诗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也正诗之所以于散文之外,可以卓然独立于文坛的地方。

它的优点,恰恰是寓“义理”于“姿态”之中,而不是离姿态而说理。

温庭筠这里正是通过这位采莲女一路心思而创造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姑娘,写得非常委婉温柔,又是十分聪明和多情。

她不仅姿态如画,神态也逼真,非常饱满而又富有感染力。

读了以后,竟使人牵挂这位明知不是真圆的姑娘,感情摇荡以后的命运。

正因为她是这样的逼真感人,不由得使读者要想到:这或许正是当年的温庭筠。

温庭筠曾得到过令狐綯和宣宗给予他的美好的待遇,但终因不是“真圆”吧,他还是选择了“窜死”的道路。

则读到这末联,不能不为他那样的而惋惜。

许多人对于温庭筠的诗只习惯于从字面去求解释,于是说他是什么唯美主义的、形式主义的,甚至是猥亵的;

这当然都是徒劳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家的本身社会地位、政治倾向、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以及他的审美趣味。

如果顺着这个规律去找,则就会发现这位姑娘此时的心理,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汉使昔年离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汉使昔年离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

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 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

汉使昔年离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

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

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

羌(qiāng)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 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

齐宫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白马杂金饰,言从雕辇回。

粉香随笑度,鬓态伴愁来。

远水斜如剪,青莎绿似裁。

所恨章华日,冉冉下层台。

经旧游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娆。

香灯怅望飞琼鬓,凉月殷勤碧玉箫。

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

坏墙经雨苍苔遍,拾得当时旧翠翘。

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玉貌潘郎泪满衣,画罗轻鬓雨霏微。

红兰委露愁难尽, 白马朝天望不归。

宝镜尘昏鸾影在,钿筝弦断雁行稀。

春来多少伤心事,碧草侵阶粉蝶飞。

过分水岭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

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更漏子·星斗稀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

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

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25-26 . 2、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思念心上人的惆怅思绪。

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

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

“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

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

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

次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

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

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

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

则其所感自不待言。

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

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

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

  下片着重写主人公的活动心情。

头三句写主人公登高望远,引起的无限惆怅之情。

“虚”字既表物象,也表人情。

虚的感觉因空空无人产生,从实境的空虚导致心情的空虚。

“倚阑望”是下阕的关节,一切内心活动俱由此句的“望”引出。

“还似去年”四字可见其惆怅时日之长。

次三句点明惆怅之因,是惆怅之际的深入思索,表现主人公的活动心情。

说惆怅“还似去年”,道旧欢“如梦中”,不仅写出主人公登高望远的一时心境,而且揭示出主人公相思的苦况,闺怨的深沉由来已久。

“春欲暮”暗示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忧惧,“思无穷”则见其所欢仍然是遥不可及。

因此结句点明旧日的欢乐如今只有在梦中追寻了。

末句语调似甚轻淡,而表情极为深刻。

“旧欢”是“思”的中心,两性欢爱是深闭闺中妇女的至愿,尤其是芳春花前月下的亲昵。

而今芳时一再虚度,旧日欢乐益令人追思不置。

过往之事,恍如梦逝,可思而不可即,而思念的迷惘之状,于此句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意蕴丰富,既可作思妇念人之看。

亦可作人臣失位之想。

全词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

这在温词中也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2、 谭新红 王兆鹏 .唐宋词名篇导读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72-73 .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

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

波起,隔西风。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

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

波起,隔西风。

  这首词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哀愁是少女驾舟归去的一霎那所引起的,是岸上送者的哀愁,也是少女的哀愁,只是送者并未出场,却从行者眼里写出。

首二句点明主人、情事、地点、环境。

特别用雨湿花红烘托气氛。

花红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在朝雨归去的离人眼里,却带上了愁的轻纱。

小船驶入花丛,本是极美的境界,只是风起波掀,人又远去,无影无踪,倩影留在眼前,哀愁注满心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王俭风华首,萧何社稷臣。

丹阳布衣客,莲渚白头人。

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

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

箭下妖星落,风前杀气回。

国香荀令去,楼月庾公来。

玉玺终无虑,金縢意不开。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12345 共3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