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听我尊前醉后歌。

人生亡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

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

居士。

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惯。

相伴。

也应学得老渔蓑。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请听听我在酒杯前说的这番话,离别本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感情好的话,即使相隔千里,也会感觉很近,只是大江对岸的河山太无情了。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告诉建康的山和水,再也没有政治上的风波来纠缠我了。

即使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是习惯了以后也能像老渔翁一样,身穿蓑衣,在江上垂钓。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

范廓之:即范开,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

“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

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

“听我”两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尊:同樽,酒杯。

尊,《说文》:“尊,酒器也。

”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

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suō)。

“寄语”三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

石头城:《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

吴改为石头。

”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此处稼轩自称。

淳熙八年辛丑(1181),稼轩四十二岁,带湖新居落成,始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

浑:全。

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

借使:即使。

鸥鸟伴:以鸥鸟为伴。

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稼轩《水调歌头·盟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

老渔蓑(suō):张志和《渔歌子》:“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蓑:指渔夫。

蓑:蓑衣。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 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第182页 2、 (宋)李清照著(宋)辛弃疾著. 漱玉词注[M]. 济南:齐鲁书社, 2009.04.第222-223页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

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劚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辛弃疾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98 . 2、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 .辛弃疾词赏析全集 :接力出版社 ,2008年 :13-15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遥岑:远山。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休说鲈(lú)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流年:流逝的时光。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倩:请托。读音qìng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揾。擦拭。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辛弃疾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98 . 2、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 .辛弃疾词赏析全集 :接力出版社 ,2008年 :13-15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遥岑:远山。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休说鲈(lú)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流年:流逝的时光。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倩:请托。读音qìng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揾。擦拭。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辛弃疾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98 . 2、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 .辛弃疾词赏析全集 :接力出版社 ,2008年 :13-15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 :498-500 . 2、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 .辛弃疾词赏析全集 :接力出版社 ,2008年 :13-15 . 3、 刘学锴 等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925-926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xī)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

惨:狠毒。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diàn)。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xī)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

惨:狠毒。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diàn)。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

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

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

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

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

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

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

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

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

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

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

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

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

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

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

“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

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

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

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

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

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

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

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

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

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

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

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

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

“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

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

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

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

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

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

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

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

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

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544-1545 .

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

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

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

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

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

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

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

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

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

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

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

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

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

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

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

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国地。

《汉书·高帝纪》:(韩信)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

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汉王遂定雍地。

……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

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

西风:秋风。

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史记·留候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试:略试才能。

征西:指西去帅兴元。

草草离筵(yán):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

旌(jīng)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

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涵:沉浸。

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

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之意。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

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

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

“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

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

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

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

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

“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

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

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

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

下句“小试”二字微讽。

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

但又是双解。

小试之后,必有大用。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

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

“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

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

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

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

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

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

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

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

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

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

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

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

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

果然,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

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

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

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

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

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

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77-78页

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烂熳:亦作“烂漫”。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扶头:指饮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

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

不禁毛发森然。

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

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

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

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至今还是分裂的!

参考资料: 1、 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

“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

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

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

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

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

“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

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

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

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虞美人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夜深困倚屏风后。

试请毛延寿。

宝钗小立白翻香。

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四更山月寒侵席。

歌舞催时日。

问他何处最情浓。

却道小梅摇落、不禁风。

12345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