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文翻注译赏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
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
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
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
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
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
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
果然,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
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
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
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
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
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
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77-78页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文翻注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
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
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
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白鸟:水鸟。
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
“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
《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
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
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文翻赏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
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
不禁毛发森然。
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
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
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
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至今还是分裂的!
参考资料: 1、 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
“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
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
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
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
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
“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
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
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
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水龙吟(爱李延年歌、淳于髡语合为词,庶几高唐、神女、洛神赋之意云) 文
昔时曾有佳人,翩然绝世而独立。
未论一顾倾城,再顾又倾人国。
宁不知其,倾城倾国,佳人难得。
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
堂上更阑烛灭。
记主人、留髡送客。
合尊促坐,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止乎礼义,不淫其色。
但□□□□,啜其泣矣,又何嗟及。
虞美人 文
水调歌头(赋传岩叟悠然阁) 文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
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
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
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
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
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
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
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