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

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

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

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

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

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

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烂熳:亦作“烂漫”。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扶头:指饮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

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

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

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白鸟:水鸟。

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

“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

《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

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

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玉帐:军帐之美称。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

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

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

不禁毛发森然。

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

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

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

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至今还是分裂的!

参考资料: 1、 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

“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

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

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

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

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

“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

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

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

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这首词的上片重在写景,通过写 景来抒情说理,寓理于景,寓情于景。

景、情、理浑融一体。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开篇直截了当,写登高望远所见。

“秦望山”,因秦始皇南巡时曾登此山观大海,祭大禹,故名。

“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乌云翻滚,暴雨如注,给人翻江倒海一样的感觉。

一时烟雨茫茫一片,分不清哪个是云,哪个是雨。

“乱”“急”“倒立”“不知”等词语写出了狂风暴雨的骇人气势和壮观景象。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

雨者为云乎?

”庄子的意思是云兴雨至乃自然之理,没有什么意志和力量的驱使。

作者引用此语除了突出狂风暴雨的凶猛气势外,也有狂风暴雨是自然现象这个意思。

但是,老子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不,刚才还是狂风暴雨,现在天气就变成了“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这句承上,仍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表意急转,作者的情绪也急转直下。

刹那间西风便把云雨吹散,露出了万里晴空。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天籁”,自然界的音响,这里指风。

在明亮的月光下,回头听见,西风在天空中呼啸而过,大地上无数的洞穴发出了尖厉的声音。

这句从视觉写到听觉,表现了自然现象的复杂多变。

纵观上片,好像作者只是为了表现狂风暴雨这种自然现象,但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来看,不难发现作者有更深的用意在。

作者借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暗示着抗金之路虽然看似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广大民众的抗敌呼声如同夜空刮过的西风,将会变成巨大的积极力量影响着时局朝着乐观方向发展。

下片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影射现实,告诫当局不要重蹈覆辙,应奋发有为。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这里用的是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故事。

作者在这里用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吴国国王因为不图长远之计,耽于安乐而亡国。

意在告诫当朝统治者应该引以为戒,不要重蹈吴国的覆辙,应该奋发作为,一雪国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登高怀古,占据他心灵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践,而竟是范蠡。

这是因为范蠡忠贞不二,具有文韬武略,曾提出许多报仇雪耻之策,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辛弃疾和范蠡,条件相当,但境遇悬殊,范蠡功成名就,而自己壮志难酬,两相比较,作者不由伤感痛心,情绪低落,引出下句“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作为答句,引出最后一句“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难道你没有看见,像王亭谢馆那些当年的行乐之地,现在已是一片萧条冷落,烟雾笼罩着秋天的树木,乌鸦在悲凉地叫着!

作者的无奈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一首登临览景而咏史怀古之词。

上片写登蓬莱阁所见壮丽雨景,极具变化倏忽之致。

下片怀想西施旧事,对此作者流露出同情敬仰之意。

“岁云暮矣”以下,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所采取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全词情调统一于自然与人事的变幻,使人产生无常之感。

特别多引用庄子玄妙之句,使这一特点显得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辛弃疾诗词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22-225页 2、 天人主编.唐宋词名篇鉴赏 第3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5:第431页

卜算子(饮酒成病)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

价作语助词。

李易安《行香子·草际鸣蛩》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怎生:作怎么解。

李易安《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青旗:酒旗。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潇洒:从容大方,态度悠闲。

万千:作无限解。

白鸥:水鸟名。

旧盟:稼轩于退居带湖新居之初,有“盟鸥”之《水调歌头》一阕。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75-176

生查子·独游西岩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

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

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

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

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

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

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

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

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

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

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虞美人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夜深困倚屏风后。

试请毛延寿。

宝钗小立白翻香。

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四更山月寒侵席。

歌舞催时日。

问他何处最情浓。

却道小梅摇落、不禁风。

12345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