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文注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烂熳:亦作“烂漫”。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扶头:指饮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卜算子(饮酒成病) 文
生查子·独游西岩 文翻注译赏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辛弃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01页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
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
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
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
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
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
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
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
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
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
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卜算子(饮酒不写书) 文
卜算子(饮酒败德) 文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文
花知否,花一似何郎。
又似沈东阳。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笑东君,还又向,北枝忙。
著一阵、霎时间底雪。
更一个、缺些儿底月。
山下路,水边墙。
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
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文
重叶梅 文
满江红(寿赵茂嘉郎中,前章记广济仓事) 文
我对君侯,长怪见、两眉阴德。
更长梦、玉皇金阙,姓名仙籍。
旧岁炊烟浑欲断,被公扶起千人活。
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
溪左右,山南北。
花远近,云朝夕。
看风流杖屦,苍髯如戟。
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
劝人间、且住五千年,如金石。
江神子/江城子 文
梅梅柳柳斗纤秾。
乱山中。
为谁容。
试著春衫,依旧怯东风。
何处踏青人未去,呼女伴,认骄骢。
儿家门户几重重。
记相逢。
画桥东。
明日重来,风雨暗残红。
可惜行云春不管,裙带褪,鬓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