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思乡 文翻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饮酒,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
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看到江岸渐落的残阳,就仿佛心肠被撕扯成片片柳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文翻注译赏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
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
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
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
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
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
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
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
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
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
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
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
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明月”示晴,排除雾雨;
“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
“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
“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
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
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
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
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代书寄马 文
台城 文翻注译赏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
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
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
“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
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
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合欢莲花 文
闻春鸟 文
金陵图 文翻注译赏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老木:枯老的树木。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老木:枯老的树木。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
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真个是画不成么?
”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
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
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
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
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96-1297页 .
归国遥·春欲晚 文注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
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谢家池馆:即谢娘家之意,这里是指妓女家。
据《唐音癸签》载,李太尉德裕有美妾谢秋娘,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
德裕后镇浙江,为悼亡妓谢秋娘,用炀帝所作《望江南》词,撰《谢秋娘曲》。
以后,诗词多用“谢娘”,“谢家”,“秋娘”,泛指妓女,妓馆和美妾。
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
如《玉台新咏》中有徐悱妇《摘同心支子寄谢娘因附此诗》,故以“谢娘”为谢秋娘之说,恐非。
金缕断:指柳丝被行人折断用以赠别。
金缕:形容柳条细柔。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
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风乱:纷乱。
如风吹散的意思。
云雨:本意是山中的云雾之气。
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
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而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所以,后人常用“云雨”来表示男女欢合,有时也用“高唐”、“巫山”、“阳台”等,表示这一意思。
“画屏云雨散”,是指在画屏掩蔽下,男女欢情已经消散。
博山:香炉。
宋吕大防《考古图》:“博山香炉者,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涧气蒸香,像海之四环,故名之。
”《花间集》中,“博山”一词共出现五次,皆指香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