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帝乡·春日游 文翻注译赏
长安清明 文翻注译赏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怎堪芳草青青。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主编.中华传统节俗诗词选注.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80-81 2、 霍松林著.唐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4
蚤(zǎo)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内官: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又指宦官太监。
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种“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
紫陌乱嘶红叱(chì)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紫陌:大路。
“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红叱拨:唐天宝中从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这里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承平:太平。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主编.中华传统节俗诗词选注.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80-81 2、 霍松林著.唐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4
蚤(zǎo)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怎堪芳草青青。
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内官: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又指宦官太监。
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种“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
紫陌乱嘶红叱(chì)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
紫陌:大路。
“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红叱拨:唐天宝中从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这里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承平:太平。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主编.中华传统节俗诗词选注.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80-81 2、 霍松林著.唐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4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这首诗语言清新,诗人通过写清明节时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
首联描写自己独伤春,朝与野之人游春、赏春。
开头诗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
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灭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
“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
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
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
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近臣的节俗。
一个“初”字,暗示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
“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
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
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
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的色彩鲜艳夺目,所见所闻热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
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
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快乐。
然而,所谓的“升平”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繁荣,感受到了国势岌岌可危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闲淡地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60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文翻赏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
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
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
“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
“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
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
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
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了。
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
可是他并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
李商隐有过两句诗:“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
”为陪衬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质料的轻快和色泽的鲜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这样的明快充满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象。
“骑马倚斜桥”,更是形象,怎样描写男青年的英武潇洒,西方文学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谓的白马王子,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白居易的诗:“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
”这位中国青年骑的也是白马。
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写的这样的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视他们共同所写的这种遇合的传统,这种遇合都同时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
“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骑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桥”是风流潇洒的一面,“满楼红袖招”是说满楼的女子都为之倾倒。
韦庄的这两句词是说他当年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没有对满楼的红袖钟情。
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意思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
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
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
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
“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
“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
“白头誓不归”这句与《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
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
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
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
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
着一“誓”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
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65-166 .
清平乐·莺啼残月 文
忆昔 文翻注译赏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参考资料: 1、 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260-261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
子夜:半夜。
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
此处双关。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银烛:明烛。
露桃:《宋书·乐志》:“桃生露井上。
”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此处用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西园公子:指曹丕。
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
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
韦觳《才调集》补注卷三:“公子当是曹丕。
今日无忌,盖以当时公予纵心于游乐,可直名之为无忌耳,非误认曹丕为信陵君也。
”莫愁:女子名。
《旧唐书·音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
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奠愁来。
’”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参考资料: 1、 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260-261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
子夜:半夜。
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
此处双关。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
银烛:明烛。
露桃:《宋书·乐志》:“桃生露井上。
”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此处用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
西园公子:指曹丕。
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
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
韦觳《才调集》补注卷三:“公子当是曹丕。
今日无忌,盖以当时公予纵心于游乐,可直名之为无忌耳,非误认曹丕为信陵君也。
”莫愁:女子名。
《旧唐书·音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
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奠愁来。
’”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参考资料: 1、 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260-261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此诗为诗人有感于长安兴衰而作。
题目虽曰《忆昔》,其实却是伤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诗歌的首联从回忆入笔,诗人回忆起当年在长安城游历时所见到的情形。
所谓“五陵”,原是指汉代帝王的五座陵墓,因当时每立一座陵,都把四方富家豪族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而“五陵”又代指豪贵所居之处。
诗中的“五陵”是指都城长安。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峭不知数。
”昔年所见,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已是夜半之时,那些豪门贵族依旧是追欢逐乐,灯红酒绿,沉溺于声色之中。
“子夜”,这里既可指夜半子时,也可指乐府古曲,《乐府诗集·四四·子夜歌》:“乐府解题日: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可知其曲皆歌唱男欢女爱的内容。
首联描绘了明月清辉普照高楼,一片歌舞升平、欢歌达旦的景象,实已暗窝讽刺之意。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诗歌的次联继续描写这些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酒食征逐,沉溺声色。
“长似昼”,指这些王公贵族卜昼卜夜,以昼当夜地沉醉于声色之中。
“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宋书·乐志》中所载的《古辞鸡鸣桑树巅》诗;‘“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韦庄诗借此是要表达富豪贵族们只知享受春风桃李,而不知有肃杀之秋天,语句之中已经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
这一联在华语丽辞的背后,诗人的嘲讽之意已经渐露出来。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第三联,诗人十分巧妙地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与人名进一步地讽刺了那些公子王孙化肆无忌惮、放荡不羁的行径。
“西园公子”原指的是魏文帝曹丕。
曹植诗《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文选》李善注:“公子,谓文帝。
”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
曹王为公子时常在此夜宴,款待文士。
所谓“无忌”,原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这里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了。
此外,历史上有两个莫愁,即洛阳莫愁与石城莫愁,这里所指,当是石城莫愁。
《旧唐书·乐志(二)》载:“莫愁乐,出于石城乐。
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一故歌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这里引用莫愁之名,除了指其善歌舞外,同样也借用“莫愁”二字的字面意思。
当然,诗句表面上是说那些歌舞女不解国事,不知国之将倾,实则是将矛头指向欣赏歌舞的王孙贵族。
这一联写得好,不仅在于对仗极为工整,巧用典故,还在于在工整的形式下,.所蕴含的诗人深沉感慨,读罢能让人咀嚼与深思。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最后一联,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
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
诗人的感叹,实则包含了对前面所写的醉生梦死生活的谴责。
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
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艺术上此诗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
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
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
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
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
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廷,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
“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
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
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
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
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
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
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
“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
“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
“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
“无忌”“莫愁”,均取双关。
“俱是梦”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
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
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
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
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
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4-1295 2、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二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2455-2457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文
关河道中 文
喜迁莺·街鼓动 文翻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
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
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街头鼓声雷动,皇城缓缓而开,赴朝庭应试科举的士子回来了。
凤鸟衔着金榜从云彩中出来,顿时金鼓之声大作,让人间平地响起了雷声。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莺已飞迁,龙已化成,一夜之间满城车响马喧。
家家户户神仙般的美人、小姐都聚在楼阁上,争着那登科中榜、一飞冲天的状元郎。
参考资料: 1、 周青著.《青蛾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7 2、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44 3、 高峰编选.《温庭筠·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