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

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

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酬刘柴桑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偏僻之住处。

人用:人事应酬。

四运:四时运行。

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

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葵(kuí):冬葵,一种蔬菜。

郁(yù):繁盛貌。

牖(yǒu):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

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

和陶本亦作“牖”。

穟(suì):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畴(chóu):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不(fǒu):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室:妻室。

童弱:子侄等。

登远游:实现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

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

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

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

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

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

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

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

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

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2、 (晋)陶渊明著;

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

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

“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

“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

“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

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

这四句转折颇多。

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

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

“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

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

“倾耳”二句,千古传诵。

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

“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

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

“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

“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

“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

“遗烈”两字,偶露激情。

“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

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

假高、愚忠,俱不屑为。

“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

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

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

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

“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

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

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

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

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

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

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

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

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

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

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

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

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

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

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

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

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

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

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2-503 2、 顾农.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J].古典文学知识,2006(04)

九日闲居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21-523

咏贫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此诗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

朔风凄厉,已近岁末。

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

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

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

严寒袭人,饥更来煎。

诗人一生相依为命的酒,现在即使将空壶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来;

民以食为天,但饭时已到,看着灶下,却烟火全消。

逸兴已消,诗书虽堆案盈几,却疗不得饥寒,任它胡乱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倾,也无兴再去研读它。

五至八句由寒及饥,由景及情,伸足“岂不寒与饥”之意。

至于日昃以后,将是又一个黄昏冬夜,如何驱遣,诗人未言,但读者不难想像。

晚岁的陶潜确实困苦之甚,世乱加上荒年,使他早时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精神的“甘贫”,成了严酷的现实,其《有会而作》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才通。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所述境况正可与此诗相互发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乞食》诗,更描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已不得不为生存而告乞求贷了。

贫,毕竟并不那么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

当初孔子困于陈,资粮断绝,“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可以这样穷而安,而己非圣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样愠恼之心见于言色。

不过虽然饥寒,虽有不平,诗人仍不愿弃“故辙”而改素志;

那么什么是诗人的精神慰安呢?

末句答道:正依靠古来那许多高风亮节,守穷不阿的“穷士”啊。

  对比一下陶潜初隐时的诗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心态。

《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的逸趣已为“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窘俭所替代;

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的雅兴,亦已成了“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的阑姗。

于是望中景物也都改观。

风寒,在诗人并非初历,但当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卓拔景象已换成“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的索漠萧条。

他再也无复当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的感受;

“拥褐曝前轩”这一诗歌形象,足见其当时不但是肉体上,也是精神上的疲老。

贫困把天真的诗人从云际雾里的逍遥游中,拉回到地面上来,这也许是不幸,然而却也使诗人的高洁品格获得了更充实的内含;

使他成了中国诗史上少数几位真正无愧于固穷守节之称的隐逸诗人。

虽然饥寒使他沦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邮之流的官场屑小,而是他日夕相处的“素心人”;

心境虽然疲老了,但骨子里的傲气却并不减少壮。

诗的结末四句用孔子厄于陈蔡之典,含义尤深长。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字面意思是,自己未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愠色;

然而联系其“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赋》)这种一贯思想来看,这两句诗实以自责为自傲。

孔子一生为推行其仁义之道而奔波风尘,这从渊明最为服膺的道家来看是以外物累己的行为。

从好的方面来看,世乱不可为,正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庄子》说“世浊不可与庄语”,甚至以为当国者形同兕柙之中的神龟。

而从不好的角度来看,《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斥孔子为名利荣禄之人。

从渊明对儒学的一贯态度看,二句虽不必有盗跖所责备于孔子那种含义,但以“闲居”与“陈厄”相对言,并虽有不平,仍将坚持素操来看,不难味出有以孔子之举为不智之意。

所以,结末他不是顺不如孔子之意,说要以孔子穷而安作榜样,而要以此下所说的各种高士为典范,以表示虽穷也必不重入世网,乱己“真意”。

穷困固然使陶潜从天上降到地上,却又使其精神进一步净化。

“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渊明之高,其实不尽在他衣食无虑,吟唱着这两句诗的时候,而正是在这贫困的低吟中,才更见出其卓然高标。

也正因此,此诗虽极写饥寒穷困,给人的印象却决无后来孟郊、贾岛那样的寒俭相,而显出一种清癯孤洁的姿态,一种情怀深长的韵味。

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读此诗可有所解会。

  此诗的这种姿态韵味,也甚得力于结构语言的自然浑成。

试设想。

如果开首二句写寒后,紧接着就写饥,就必会造成促迫穷俭之感。

比如孟郊诗就常常列举饥寒之态,穷形极相,反使人酸胃。

现在于写寒之后,垫二句写景,接写饥后,再续以二句诗书之事,这就使此诗虽写饥寒而有舒徐之态、书卷之气,加以“倾壶”“窥灶”之轻描淡写,“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见的婉而不露,读来就感到仍有陶诗一贯的风行水上之致。

而更可贵的是上述结构虽巧,却非刻意经营所得。

坐于前轩下,自然会有望景之举,酒食无着后也自然会想到唯有书本为伴,但欲读之际,又忽兴意阑珊,更深一层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从不经意处见出天机深杳,这是陶诗与其内容上的玄趣互为表里的艺术上的妙理,二妙并具,是后人所难以企及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十九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其十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谁使我来作远游?

似为饥饿所驱遣。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其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更:更替,交替。

共之:都是如此。

邵(shào)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zī)。

代谢:更替变化。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每:每每,即常常。

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会:指理之所在。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zūn)酒,日夕欢相持。

忽:尽快。

筋:指酒杯。

持:拿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更:更替,交替。

共之:都是如此。

邵(shào)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zī)。

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代谢:更替变化。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每:每每,即常常。

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会:指理之所在。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zūn)酒,日夕欢相持。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忽:尽快。

筋:指酒杯。

持:拿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咏贫士 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2122232425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