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点火樱桃 文翻注译赏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
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1页-第34页 . 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1页-第34页 . 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
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1页-第34页 . 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
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
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
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
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
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
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
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
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
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
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
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此词就是属于后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1页-第34页 . 2、 王明辉 .辛弃疾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4 :第10页-第11页 . 3、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定风波·暮春漫兴 文翻注译赏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
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
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
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
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
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少日:少年之时。
钟:酒杯。
茶瓯(ōu):一种茶具。
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欧):茶罐。
香篆(zhuàn赚):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lóng龙):挂有帘子的窗户。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元自:原来,本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
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
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少日:少年之时。
钟:酒杯。
茶瓯(ōu):一种茶具。
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欧):茶罐。
香篆(zhuàn赚):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lóng龙):挂有帘子的窗户。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
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
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
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元自:原来,本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
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
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
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
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
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
“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
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
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
“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
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
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
上阕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
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其实不然。
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
外边有什么变化呢?
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
春天不就完了吗?
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
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
”为什么?
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
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
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
”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
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
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
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
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
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阕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文翻注译赏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高人:高雅的人。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高人:高雅的人。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
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高人即叶衡。
青山有情,高人难遇。
而今斯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
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
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
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衬作用。
词里叶衡的高大形象进行了,描绘因为叶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战派官员。
《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
叶衡对作者极为赏识,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是对叶衡推荐的 ,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他“ 慷慨有大略”。
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词人对此十分感激。
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
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
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象冲锋陷阵的铁骑。
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可是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 。
“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
不说愁,而愁极深;
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
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晰可见。
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 ?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
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说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
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
而沙鸥通体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与愁没有关系。
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 ,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
人愁是实,鸟愁是虚 ,“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
故“拍手笑沙鸥 ”,一纵即逝;
而“一身都是愁 ”,却如电影上的“慢镜头”在观众视野里由快放慢了。
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
尽管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
白居易《白鹭诗》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
”辛词盖本于此。
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
但辛词多了“拍手笑”一层意思。
不过就其形象来看,辛词较之白诗更加绘声绘色;
就其感情来说,则更加挚浓深切。
参阅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满了激愤忧愁。
以至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胸中积郁如此,则登赏心亭之所见所感都无非“献愁供恨”而已。
由此可见,在《菩萨蛮》之中亦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
某些喜剧会使有心的观众在笑声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
笑和眼泪,就是似乎矛盾却又融合无间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6-1507页
满江红·敲碎离愁 文翻注译赏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
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
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意本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
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
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
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
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
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
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
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文翻注译赏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
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
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诗经· 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
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喻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
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诗经· 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
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
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喻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
“探梅踏雪几何时。
”,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
“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
“多情山鸟不须啼。
”,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
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鹧鸪天 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文翻注译赏
瑞鹤仙·赋梅 文翻注译赏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
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
梅花临水照镜。
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
想像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
故乡在哪里?
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
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
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黄昏穿云破雾而行。
韩偓《半醉》诗:“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雁霜:浓霜,严霜,雁,候鸟。
春天北翔,秋季南飞,万里长行,所以又称为征雁。
霜寒透幕: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
“幙:同“幕”,窗间帷幕。
嫩冰:薄冰。
溪奁:以溪水为镜。
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梅花临水照镜,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言征雁临溪照影。
照:照镜。
梳掠:梳妆打扮。
艳妆:美丽的妆扮。
玉肌:谓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
玉肌瘦弱: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此写瘦梅。
更重重:写梅花瓣。
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龙绡:即鲛绡,传说里海中鲛人所织的一种细洁名贵的纱。
倚东风: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嫣(yān烟)然:美丽貌。
转盼:眼波流转。
羞落:因羞惭而自落。
转盼:转眼。
言梅超凡脱俗,百花自叹不如。
万花:同百花,万,虚数,言其多而已。
羞落:因羞惭而败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故乡何在,雪园水阁,梅花深感寂寞。
家山:家乡。
言有归隐之心。
瑶池旧约: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处。
稼轩《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鳞鸿:鱼雁。
古诗词常以鱼雁代指书信。
鱼,典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雁,典出与《汉书苏武传》。
汉昭帝时遣使匈奴,云汉天子在上林苑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所在,匈奴王不得已,将苏武放归。
仗:依仗。
“粉蝶”:粉蝶只懂亲近桃柳,哪管梅花开遍南枝,喻怀才不遇,英雄埋没。
只解:只知,只会。
开遍南枝:指梅。
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但伤心:梅花于黄昏画角中,自伤冷落,无奈发出哀叹。
冷落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数声画角,柳永《戚氏》:“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
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
梅花临水照镜。
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
想像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黄昏穿云破雾而行。
韩偓《半醉》诗:“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雁霜:浓霜,严霜,雁,候鸟。
春天北翔,秋季南飞,万里长行,所以又称为征雁。
霜寒透幕: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
“幙:同“幕”,窗间帷幕。
嫩冰:薄冰。
溪奁:以溪水为镜。
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梅花临水照镜,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言征雁临溪照影。
照:照镜。
梳掠:梳妆打扮。
艳妆:美丽的妆扮。
玉肌:谓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
玉肌瘦弱: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此写瘦梅。
更重重:写梅花瓣。
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龙绡:即鲛绡,传说里海中鲛人所织的一种细洁名贵的纱。
倚东风: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嫣(yān烟)然:美丽貌。
转盼:眼波流转。
羞落:因羞惭而自落。
转盼:转眼。
言梅超凡脱俗,百花自叹不如。
万花:同百花,万,虚数,言其多而已。
羞落:因羞惭而败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
故乡在哪里?
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
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
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
寂寞:故乡何在,雪园水阁,梅花深感寂寞。
家山:家乡。
言有归隐之心。
瑶池旧约: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处。
稼轩《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鳞鸿:鱼雁。
古诗词常以鱼雁代指书信。
鱼,典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雁,典出与《汉书苏武传》。
汉昭帝时遣使匈奴,云汉天子在上林苑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所在,匈奴王不得已,将苏武放归。
仗:依仗。
“粉蝶”:粉蝶只懂亲近桃柳,哪管梅花开遍南枝,喻怀才不遇,英雄埋没。
只解:只知,只会。
开遍南枝:指梅。
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但伤心:梅花于黄昏画角中,自伤冷落,无奈发出哀叹。
冷落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数声画角,柳永《戚氏》:“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有人认为该词作于1194年(绍熙五年),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使用了烘托手法,总体层次分明。
“霜寒透幕”借用了晚唐诗人韩偓“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之意----北雁带来的霜气来,即使装有重重帘幕,也抵不住寒威的侵袭,何况兀立在荒山穷谷中的梅树,从而传达出冻梅所处的环境。
接着写“梅方含蕊”时的气候,霜寒来袭,还没到坚冰难忍的时期,天上的白云似乎对冷冷清清的明月,具有同情心而予以遮护,教她保持纯洁的心灵,前途是大有可为的。
“溪奁照梳掠”转进一层:不妨趁着这霜气还不十分严重,对着镜面般的清泉从容梳掠,作好“一笑嫣然”的准备。
“含香”二句从“梳掠”时的心境,转到“艳妆”的浓抹,照应上一句“玉肌瘦弱”,暗示内心的凄苦,且力自护持,表现出“与物为春”的冰玉精神,“龙绡衬着”有《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的芳洁之意。
静候“东风”的到来,便尔“一笑嫣然”,“转盼”间顿使“万花羞落”。
下片以“寂寞”两字点睛,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突骑渡江”所为何事。
梦里家山,何曾回去,即使把我移种园林楼阁间,亦只有顾影自怜、忍寒增恨而已。
“雪后”二句是借用北宋高士林逋“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的诗意,暗示“富贵非吾愿”、“栖隐亦非所期”的微旨。
紧接着“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显示隐约难达的衷情,正和《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消息相通,表现出自己是不甘寂寞的。
“粉蝶”三句宕开,从“鳞鸿”六字的反面转进一层,致慨于狂蜂浪蝶,一味追逐目前的荣华,把大好收复中原的机会全都失掉了。
“南枝向暖北枝寒”是句有名的咏梅诗句,这里借来暗示当时北方的起义军,倾心南向,时机一失,大事就不复可为的情境。
结以“冷淡黄昏,数声画角”,惋惜贞姿方茂,便尔凋零,画角吹奏着《梅花落》的凄音,传达出一种悲苦的心境。
“冷淡黄昏”四字,是从林逋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七字中截取而来,与发端的“护月云轻”遥相激射。
画角声中,再一凝想南来征雁,此情此景正自难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丑奴儿·烟芜露麦荒池柳 文
念奴娇·赋雨岩 文翻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近来哪有我的愁绪呢,哪里又是我的乐趣?
内心一点凄凉与骚人墨客们的千古寂寞相似啊,独自倚着栏杆看苍茫大地。
在竹林中寻找清泉,在云雾里种植树苗,这样是不是被叫着真的有闲人啊,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不应该长久地呆在峰谷之中啊。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不要说过去的事都一无是处,而今我举着酒杯独饮,却觉得往事就是如此。
醉了已不知我是谁谁是我了,不是明月不是白云不是飞鹤。
露渐冷风也急,松叶和桂花正风中摇晃,我醉了却还清醒着。
在北窗上躺着入眠,切莫叫凄惨的鸟啼声给我从温柔的梦中惊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