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晚望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 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 .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03 :第202页-第203页 .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

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

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

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

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

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

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

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

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

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 .古典诗歌鉴赏规律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5-8 :第41页-第42页 .

古怨别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sà)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曲:心事。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sà)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

心曲:心事。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

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

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

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

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

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

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

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

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

“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

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

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

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

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

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

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

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

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烈女操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

会:终当。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殉:以死相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

古:同枯。

古井水:枯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

会:终当。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殉:以死相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

古:同枯。

古井水:枯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此诗以男子之心愿,写烈女之情志,可歌可泣。

梧桐树相依持老,鸳鸯鸟同生共死。

旧世贞烈女,夫死而终生不嫁,夫死而以身相殉。

守节以表从一之志,殉节以明坚贞之心。

结句“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一片贞心,下语坚决,精警异常。

成语“心如古井”源自于此。

刘禹锡《竹枝词》名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从此翻出。

烈女节义肝肠,坚贞不渝,固可针砭浮靡;

然苛苦迂执,以一身青春配殉,不由刿目怵心,读之令人生怜。

据考,当时对女子贞操并不看重。

诗人或许另有寄托,籍烈女之吟,抒志洁行廉、孤高耿介之士人气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

苦寒吟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寒”,当然也可作穷窘解,但显然苏轼指的是整个的风貌的清冷的“寒”。

“寒”是一种诉诸视觉的形状。

有谁感到过寒的诗和看见过瘦的诗呢?

没有。

以此索解,了无蹊径。

但是它确实又是可感的、具体的,它触发我们的想像,引起我们的美感联想。

在我们想像的天地里,就会呈现孟郊和贾岛的诗的某些画面、某种境界的美,然后会惊异地感到,用“寒”“瘦”来描述这种画面和境界所体现的美,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这到底要作何解释呢?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可能会涉及许多问题,诸如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诗论的特点等问题。

这些问题很难一下说清楚。

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窥测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譬如说,诗论家在运用诸如雄浑、寒、瘦等概念评论诗的风格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形式?

有什么样的特点?

或者有助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本文试图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问题,并且仅仅把它限制在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

  我们先来解剖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

就从“郊寒岛瘦”开始。

  “寒”,显然不仅仅指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辞采,而是指诗的整个风貌,指表现诗的风貌的一种意境的美的类型。

苏轼没有对“郊寒岛瘦”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的两首《读孟郊诗》中,可以看到他对“郊寒”的或一所指。

诗是“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如煮彭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烧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 在这诗里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孟郊的诗:有如清水浅流,明沏而湍急;

又如小鱼、彭觊,虽有滋味而乏丰腴膏肉;

复如寒虫鸣号,给人以萧索之感。

这三个比喻,都没有明确的界说。

小鱼、彭觊之比,似指诗的内容不够丰满;

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

而寒虫悲鸣之形容,则似指郊诗感情基调之悲苦凄凉。

显然,这是苏轼对孟郊诗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是以一系列的联想出现的。

每一个联想,虽可能由于诗的某一风格因素所印发,但其实又是对于诗的整个风貌的印象。

大概就是由这一个个的印象造成了一种“清冷”的总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说的“要当斗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与贾岛相比。

从“清冷”,又进一步转移,产生“寒”的感觉。

  我们可以再证以其它人的论述。

对孟郊诗的风格特色有这种感觉的人还不少。

例如,贾岛在《投孟郊》诗中,提到“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 。

他注意到了孟郊诗的清冷意境,并且指出这种清冷意境与他的襟抱有关。

欧阳修说:“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萤飞露湿吟秋草”这样一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清冷”。

用这样一个意境来说明孟郊与贾岛的诗的风格,显然也出于联想。

范晞文更引孟郊的《长安道》诗:“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

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

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说孟郊的诗“气促而词苦”。

所谓“气促而词苦”,主要也是指感情基调的悲苦凄凉。

从他所引的这首诗,可以看他要强调的是弥漫于孟郊诗中的悲苦凄凉的情调。

这种情调给人的感觉,当然也还是“清冷”。

又如,葛立方说孟郊诗“皆是穷蹙之语”张文潜说孟郊诗“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

”张戒说郊诗“寒苦”。

魏泰说郊诗“寒涩穷僻”,意思都相近,都是指郊诗给人的悲苦凄凉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与苏轼的所谓“寒”,也很相近。

  我们还可以直接证以孟郊的诗。

郊诗虽也有少数篇章如《游子吟》那样脉脉深情,如登科后那样轻快自得,但大多数描写的是穷悉失意的生活境遇,意境清冷,调子凄凉。

我们试将《苦寒吟》抄在下面: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在这诗里,孟郊用冷的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

《秋怀之一》:“孤骨夜虽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涕,秋露为滴沥。

”用秋虫悲鸣的境界烘托穷苦的身世,而以秋露与涕泪的联想表现着深深的凄凉情怀。

又如《秋怀之四》:“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秋怀之十一》:“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

”《秋怀之十三》:“秋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胜。

伸至明,强强揽所凭,瘦坐形欲折,腹饥心将崩。

”这类诗很多。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穷愁生活,抒悲愁情怀,感情基调悲苦凄凉,意境清冷。

这些都足以从不同方面证明,“寒”,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的美。

是指由这种清冷的意境引起诗评家们的感情共鸣,触发他们的美感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清冷凄凉的“寒”的感觉。

它是可感的具体的。

  至于“瘦”,当然也和“寒”一样,是由诗的意境触发诗评家们的联想,而产生一种“瘦”的形象的感觉。

苏轼没有进一步论述贾岛的诗,不过,从他对“郊寒”的概括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同样,我们也可再证以贾岛的诗。

“瘦”,“腴”相对,就是不丰满。

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像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着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

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像并没有起飞,只写得垂泪苦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

《雨中怀友人》:“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

”同样缺乏丰富的想像,缺乏丰满的境界,只表现着一点寂寞孤独的情绪。

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着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所在皆是。

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造成一种单薄、孤寂的感觉,从这种感觉现,再联想到瘦削,产生属于体积的“瘦”的感觉。

  我们还可证以其他人的评价。

欧阳修说贾岛“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

陆时雍说贾岛的诗“气韵自孤寂。

”气味和气韵,都是指诗的意境所蕴含的色彩、气氛、情思。

说他的诗气味、气韵枯寂,就是说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枯槁冷落的诗的意境。

枯寂,是“瘦”的另一种说法,不过,“瘦”侧重于从神上说,枯寂侧重于从韵味上说罢了。

  无疑,“瘦”也是指一种类型的意境 的美。

同样是可感的,具体的。

  从以上简略的解剖中,我们可以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诗的境界的美的类型。

它是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

它建立在我们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诉诸于我们的想像,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而不是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之上,引发我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辩。

评论诗歌风格的许多用语,如雄浑、飘逸、壮丽、清远等等、等等,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它们不同于义界明确,高度抽象的科学的概念。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姑且给它们一个名字,称之为“形象性概念”。

  从对“寒”“瘦”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类概念产生的过程没有离开情感与灵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言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观种树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

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

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巫山曲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春愁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

故花辞新枝,新泪落故衣。

日暮两寂寞,飘然亦同归。

蜘蛛讽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

蚕身与汝身,汝身何太讹。

蚕身不为己,汝身不为佗。

蚕丝为衣裳,汝丝为网罗。

济物几无功,害物日已多。

百虫虽切恨,其将奈尔何。

喜雨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凄清湿高枝,散漫沾荒土。

12345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