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

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

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

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

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

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

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

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

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书怀贻京邑同好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风吹沙海雪,渐作柳园春。

宛转随香骑,轻盈伴玉人。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今日南归楚,双飞似入秦。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师。

讵忘经济日,不惮沍寒时。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

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

云物凝孤屿,江山辨四维。

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

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过故人庄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

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

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

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

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

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田家元日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

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

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

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

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

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

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

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

白天。

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

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

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

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

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

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

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

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

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

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

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

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傅如一、姜剑云.唐宋诗词三十家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90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12345 共3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