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送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芭蕉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汉江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秋晚江上遣怀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秋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有计自安业,秋风罢远吟。

买山惟种竹,对客更弹琴。

烟起药厨晚,杵声松院深。

闲眠得真性,惆怅旧时心。

卜居招书侣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忆昨未知道,临川每羡鱼。

世途行处见,人事病来疏。

微雨秋栽竹,孤灯夜读书。

怜君亦同志,晚岁傍山居。

重登科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by万寻......更多

山行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 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

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

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