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阳谷跃升。

虞渊引落。

景曜东隅。

晼晚西薄。

三春燠敷。

九秋萧索。

凉来温谢。

寒往暑却。

居德斯颐。

积善嬉谑。

阴灌阳丛。

凋华堕萼。

欢去易惨。

悲至难铄。

击节当歌。

对酒当酌。

鄙哉愚人。

戚戚怀瘼。

善哉达士。

滔滔处乐。

长歌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倐烁夕星流。

昱奕朝露团。

粲粲乌有停。

泫泫岂暂安。

徂龄速飞电。

颓节骛惊湍。

览物起悲绪。

顾已识忧端。

朽貌改鲜色。

悴容变柔颜。

变改茍催促。

容色乌盘桓。

亹亹衰期迫。

靡靡壮志阑。

既惭臧孙慨。

先愧杨子叹。

寸阴果有逝。

尺素竟无观。

幸赊道念戚。

且取长歌欢。

陇西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昔在老子。

至理成篇。

柱小倾大。

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

林檀是闲。

韶乐牢膳。

岂伊攸便。

胡为乖枉。

从表方圆。

耿耿僚志。

慊慊丘园。

善歌以咏。

言理成篇。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昔闻兰金。

载美典经。

曾是朋从。

契合性情。

我违志槩。

显藏无成。

畴鉴予心。

托之吾生。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小邑居易贫。

灾年民无生。

知浅惧不周。

爱深忧在情。

旧业横海外。

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

甘心务经营。

千顷带远堤。

万里泻长汀。

洲流涓浍合。

连统塍埒幷。

虽非楚宫化。

荒阙亦黎萌。

虽非郑白渠。

每岁望东京。

天鉴傥不孤。

来兹验微诚。

登江中孤屿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历览:遍览,游遍了。

旷周旋:久不游览。

旷,荒废,耽搁。

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迥:迂回。

景:日光,指时间。

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

趋:疾行。

媚:优美悦人。

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

表,明显。

灵,灵秀、神奇。

物:指世人。

蕴真:蕴藏的仙人。

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邈(miǎo)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

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缅邈:悠远。

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

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

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

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

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

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

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

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

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

“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

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

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

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

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

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

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

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

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

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岁暮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七里濑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

积:聚集。

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

湍,急流。

徒旅:游客。

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

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日落:日光下射。

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

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

纷,纷纷,众多。

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

悼:感伤。

迁斥:被贬滴、斥逐。

存期:期望,想要。

存,想。

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秉:掌握,把持。

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

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

岂屑(xiè):哪顾,不管。

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

诮(qiào):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

“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

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

想属(zhǔ):联想。

任公:任国公子。

《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

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

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

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

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

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

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

“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

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

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

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

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

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

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

这中间也有跳跃。

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

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

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

”可见当训水流急貌。

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

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

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

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

“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

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

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

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

“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

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

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

”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

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

“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

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

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

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

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

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入彭蠡湖口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诗总纲。

“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

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

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

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则又是多年旅程颠沛的总结;

深而究之,更为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承“难具论”写彭蠡水势: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这凶险的水势,是所以为“难”的注脚,也传达出诗人烦扰起伏的不平心声。

  五、六句笔势陡转,忽开清景,说沿途,有时乘月夜游,湿露而行,聆听那哀怨的猿啼,赏玩那芳草的浓香;

有时则晨起远眺,只见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

一昏一朝似是两幅恬静的美景;

然而果真如此吗?

七、八句剔出了它们的内涵。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原来静景并不表现诗人心情的平静,他只是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难具论”的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个“难具论”。

于是他感慨万千,再也不耐静思默想。

他攀登悬崖,登上了浔阳城旁庐山之东的石镜山;

牵萝扳叶,穿过四十里夹路青松,进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门山顶。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企望灵踪仙迹能照彻他心中的疑难,东去江流能启迪他纷乱的理智。

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都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何以有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认真考究。

郭景纯的《江赋》曾说长江“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魂”,又说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然而现在,灵物异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更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天地闭,贤人隐”,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诗人再也“倦”于寻究,于是他奏起了愤懑哀怨的《千里别鹤》古琴曲。

“黄鹤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到了永作归隐决计的时候了,但是心中的一点情愫又不能够真正泯去。

心潮催动着他紧拔快弹,企望让琴音来一洗烦襟。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入彭蠡湖口》表现了大谢诗作的新进境。

观谢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岁前,他的诗作留存既少,风格也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诗》)、太康(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之绪,尚未形成明显的独特风格。

永嘉之贬后直至二番归隐的将近十年间,他以幽愤之情合山水清音,确立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崇高地位。

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

但是针法时嫌过细,状物时嫌过炼,使典时嫌过直,理语时嫌过多,读来时有滞重之感,而缺少后来杜甫、韩愈等人那种大开大合,变化洒脱的气魄。

这个弱点在二次归隐时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

至此诗则已可显见杜、韩诗作的先兆,表现有三:   其一是边幅趋于广远。

谢灵运先此之诗,所记游程较窄,虽然早已突破了汉人即事生情的樊篱,而总是借一地之景抒积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毕竟边幅较狭,大气不足。

此诗则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以少总多,边幅广远为前所未有,也因此显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远。

  其次是笔致趋于跳荡;

这不仅因为揽景大而纵横多;

更因为泯去了前此诗作中的针痕线迹。

“春晚”、“白云”一联之陡转逆接,空间传神,充分表现了这一进展。

不仅打破了一景一情,转转相生的格局,在一节写景中即有几个感情层次,而且深得动静相生,浓淡相间,张弛得宜之效。

这种跳荡又与其固有的谨严相结合,全诗倦、难并起,再由“难”生发展开,最后归到深一层的“倦”,更透现出倦中之愤。

在这一主线中,又以“千念”、“万感”一联与“三江”、“九派”一联,一逆接,一顺转,作两处顿束,遂将跳荡之笔锋与严谨的组织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来杜、韩诗结构命笔的最重要的诀窍。

  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形融合:谢诗的理语,决非人们常说的“玄理尾巴”。

他的理均由景中随情生发,这在前几篇赏析中已多次谈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为一体。

此诗的“理”则融洽得更好。

全诗实际上都在说理之“难具论”,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这一点,再以下写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却完全由即目所见写出,无有痕迹。

最后“弦绝念弥敦”一句更有无尽远思,味在酸咸之外。

如果说先此的谢诗,多由情景生发归结到理,那末此诗已倒了过来,理已变成了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

  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逗唐音。

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

论到大篇的诸种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大手笔,初逗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691-693 .

泰山吟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岱宗秀维岳。

崔崒刺云天。

岝崿既崄巘。

触石辄芊绵登封瘗崇坛。

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蔼。

明堂秘灵篇。

12345 共1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