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yì)。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敝(bì)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酌(zhuó)之。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xiá)辄(zhé)相思。农务:农活儿。辄: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yì)。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敝(bì)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酌(zhuó)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xiá)辄(zhé)相思。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农务:农活儿。辄: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11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其二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7-542

闲情赋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更多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当初,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他们摒弃华丽的辞藻、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将(功名场里的)思虑发散开来,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缀字成文的雅士们,代代承继(他们的传统)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又(往往)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平日闲居里巷深园,多有闲暇,于是也重提笔墨,作此情赋;虽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大约也并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啊,)她的绰约风姿多么瑰丽飘逸,而与众不同、秀丽绝伦。她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绝艳殊色,她的美德的传闻又令人心生向往。只有玎珰作响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纯洁,只有高洁的幽兰才能与她一较芬芳。(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浮云。悲叹着(时光易逝)晨曦又到了迟暮,如何不让人深深感慨人生艰勤;同样将在百年后(逝去的那时)终止,为何人生中欢欣如此难得而愁绪却是时时不断!(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想要亲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被别人抢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头已见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一声叹息。一路走走停停流连忘返,林中景色凄凄惨惨。(身边)叶子不住离枝簌簌而下,林中气象凄凄戚戚。红日带着它的(最后一丝)影子没入了地平,明月已在云端作出另一幅美景。宿鸟凄声鸣叫着独自归来,求偶的兽只还没有回还。。在迟暮的年纪凭吊当年,深深慨叹眼前的(美好)光景顷刻就会终结。回想夜来梦中的情景想要再入梦境,又思绪万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桨,又似登山者无处攀缘。。此刻,毕昂二宿的星光将轩内照得透亮,室外北风大作声音凄厉,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脑海里回旋。(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平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请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是山阻脚步河滞行。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参考资料: 1、 陶潜著,郭维森等译注 .陶渊明集全译 .贵阳 :贵阳人民出版社 ,1992 :274-283 . 2、 陈振鹏 章培恒 等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4-608 .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定情赋:东汉张衡的赋作,仅存《艺文类聚》十八,所录九句。静情赋:东汉蔡邕(yōng)的赋作,仅存残局,见《艺文类聚》。奕(yì):重叠。奕代:累代。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褰(qiān):拉开。眄(miǎn):顾盼。睇:凝视。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愆(qiān):过错。颓肩:颓,坠,水往下流。颓肩,削肩。古代女子双肩以削为荣。缅邈(miǎo):遥远。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翳(yì):遮蔽,障蔽。傥(tǎng):倘,或许。觌(dí):相见。燮(xiè)燮:落叶声。炯炯:本竖心旁,思索而不安的样子。粲(càn):鲜明。憩(qì):休息,此处意为休止。八遐(xiá):遥远的八方。 参考资料: 1、 陶潜著,郭维森等译注 .陶渊明集全译 .贵阳 :贵阳人民出版社 ,1992 :274-283 . 2、 陈振鹏 章培恒 等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4-608 .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当初,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他们摒弃华丽的辞藻、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将(功名场里的)思虑发散开来,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缀字成文的雅士们,代代承继(他们的传统)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又(往往)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平日闲居里巷深园,多有闲暇,于是也重提笔墨,作此情赋;虽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大约也并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  定情赋:东汉张衡的赋作,仅存《艺文类聚》十八,所录九句。静情赋:东汉蔡邕(yōng)的赋作,仅存残局,见《艺文类聚》。奕(yì):重叠。奕代:累代。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啊,)她的绰约风姿多么瑰丽飘逸,而与众不同、秀丽绝伦。她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绝艳殊色,她的美德的传闻又令人心生向往。只有玎珰作响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纯洁,只有高洁的幽兰才能与她一较芬芳。(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浮云。悲叹着(时光易逝)晨曦又到了迟暮,如何不让人深深感慨人生艰勤;同样将在百年后(逝去的那时)终止,为何人生中欢欣如此难得而愁绪却是时时不断!(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褰(qiān):拉开。眄(miǎn):顾盼。睇:凝视。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想要亲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被别人抢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愆(qiān):过错。颓肩:颓,坠,水往下流。颓肩,削肩。古代女子双肩以削为荣。缅邈(miǎo):遥远。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头已见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一声叹息。一路走走停停流连忘返,林中景色凄凄惨惨。(身边)叶子不住离枝簌簌而下,林中气象凄凄戚戚。红日带着它的(最后一丝)影子没入了地平,明月已在云端作出另一幅美景。宿鸟凄声鸣叫着独自归来,求偶的兽只还没有回还。。在迟暮的年纪凭吊当年,深深慨叹眼前的(美好)光景顷刻就会终结。回想夜来梦中的情景想要再入梦境,又思绪万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桨,又似登山者无处攀缘。。此刻,毕昂二宿的星光将轩内照得透亮,室外北风大作声音凄厉,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脑海里回旋。(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平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请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是山阻脚步河滞行。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翳(yì):遮蔽,障蔽。傥(tǎng):倘,或许。觌(dí):相见。燮(xiè)燮:落叶声。炯炯:本竖心旁,思索而不安的样子。粲(càn):鲜明。憩(qì):休息,此处意为休止。八遐(xiá):遥远的八方。 参考资料: 1、 陶潜著,郭维森等译注 .陶渊明集全译 .贵阳 :贵阳人民出版社 ,1992 :274-283 . 2、 陈振鹏 章培恒 等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4-608 .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闲情赋》的第一节极尽夸饰之能事描写美人之容貌与品行:“夫何飘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容貌举世无双,德行也远近闻名,“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既有冰清玉洁的气质,又有深谷兰花的芬芳,情怀超世出俗,志趣高尚入云。这与其说是写美人,不如说是在自我表白。这位美人就是作者理想的外化,是作者心志、情怀的投射与再造。屈原《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显然是陶作的样板,只不过屈原是自赞自怜,而陶渊明含蓄地用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一位美人而已。“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美好时光易逝,人生旅途艰辛,百年之后都将同归尘土,何必郁郁于心!这是在劝慰美人,也是在劝慰自己。“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神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进一步状写美人的情态。   第二节写诗人对美人欲亲近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 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一系列四字句,短促顿挫,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平素持重淡泊的男子,此时面对仪态万方的绝代佳人,心脏在急剧跳动。“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慎冒礼为□。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有心无胆,犹豫彷徨,正是陶渊明性格的写照。心烦意乱不得安宁,魂不守舍,须臾之间几番往返,末二句极得恋爱中人心之真态,令人好笑又感动。   第三节是全赋的高潮,一反作者朴素淡远的风格,炽热无比。“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霄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云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天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之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十愿连翩,一气呵成,要化己身为美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只为了亲近美人,陪伴美人。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十种物事,寄托同一个美好心愿,十番转折,十种设想的结果,表达同一种担忧,尤为衬出心愿的强烈。   空怀十愿,无以表白,作者情绪渐渐变得低沉。“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讷,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轻松之余阴。倘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悄想以空寻!”抒情主人公过分消极,仅仅停留于心愿,不敢付诸行动,很有无故寻愁觅恨的味道。凭空设想出一个情人,本就只是为了抒发心中那份郁郁不得志的情绪,本就只是枉自嗟怨,不会有什么结果也不求有什么结果。   第五节诗人由美人乏不可求回复到自己平生志愿之不得遂上来。“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徒倚以忘趣,色惨凄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瓢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悼,譬缘崖而无攀。”这里梦中情人已退居次席,作者开始比较直接地表现自己不知路在何方的迷惘,一事无成而时光易逝的惆怅。坐卧不安,神魂飘游,是为了那始终追求不到的梦中情人一般美好而又缥缈的理想。   赋之末节,诗人经过一夜辗转苦思,终于在无计可施中放弃了追求,也平复了烦燥不安的情绪。“ 于是毕昴盈轩,北风凄凄。久久不寐,众念徘徊。”四字句的再次夹入,表明情感的再度转折。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运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郡南》之馀歌;但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诗人极力使自己认为没有希望,万种相思只是徒然自寻烦恼,以让自己完全放弃努力也放弃心愿,让他胸中的郁闷与梦幻付诸清风流水。发乎情而止乎礼,浮想联翩的白日梦终究没有什么意义,诗人要摒除各种杂念,保持一片纯心。   通观全赋,总体来讲作者的情调是低沉、消极的,即是“十愿”,也把那股火一般的情感深深压抑,以悲观的情绪来淡化。末几节更是将其消解至无,诗人之心仍然回复为一汪死水。   这篇赋结构新颖,想象丰富,辞句清丽,灵活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的十愿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荡除了汉赋那种着意铺排、堆砌辞藻、典故、用语生涩的积弊,清新自然,因此被人们久诵不衰。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等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4-608 .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更多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99-601页

和郭主簿·其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清凉素秋节:渐进凉秋节气。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肃景:当作夙景。

早晨景象。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陵岑:高岭。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开林耀:当作耀林开。

与冠岩列对文。

江淹《杂诗》:“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与此句法同。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卓:独立的样子。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幽人:高隐之士。

抚尔诀:抚,持,把握。

尔,指松菊。

诀,秘诀,要道。

是说过去的隐士千百年来都把握着松菊傲霜之道。

陶以松菊自励节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检素:书信。

展,开书信。

检素不获展,谓未能展阅对方书信。

方东树《昭昧詹言》:“言不通讯问也。

”陶注释为自检平素,有怀莫展,亦通。

参考资料: 1、 (晋)陶洲明著,逯饮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5-1:61-62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

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

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

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

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

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

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

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耸,无不挺秀奇绝;

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

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

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

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

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

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

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

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

《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

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

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

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

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

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

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

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

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

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

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

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

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

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

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

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95-498页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

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

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

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

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

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

此话果真。

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然而,又不完全如此。

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

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

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

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

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

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

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

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

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

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

“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

“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

在宦在田,都无所谓。

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

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

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

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

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

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

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

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

粗读一过,不见新奇;

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

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

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

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

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

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

“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

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3-505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寄:寄托,依附。

甘:自愿。

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长风:大风。

林室:林木和住宅。

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

顿:顿时,立刻。

燔(fán烦):烧。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

航(f áng仿):船。

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

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遥远的样子。

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

新秋夕:初秋的傍晚。

亭亭:高貌。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

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中宵:半夜。

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

遥念:想得很远。

盼:看。

周:遍,遍及。

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

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

奄:忽,很快地。

出:超出。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迹:身体,指生命。

凭:任凭。

化:造化,自然。

往:指变化。

灵府:指心。

《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

”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贞刚:坚贞刚直。

自:本来。

质:品质、品性。

乃:却。

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仰想:遥想。

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

《淮南子·缨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

”宿:存放。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鼓腹:饱食。

《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无所思:无忧无虑。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遂:就。

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

这里指隐居躬耕。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

“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

“穷巷”,偏僻的村巷。

“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

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

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

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

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

“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

《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

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

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

“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

“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

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

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

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

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

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

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

“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

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

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

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

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这毕竟是空想。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

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

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

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

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

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

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

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4-545页

饮酒 其七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三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

道丧:道德沦丧。

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

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复能几,倏(shū)如流电惊。

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

复能几:又能有多久。

几,几何,几多时。

倏:迅速,极快。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

此:指“世间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药石有时暂停用,经常思念我友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彼此相隔并非远,感到路遥是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我爱古书崇儒道,愿与你们作近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真心奉劝诸好友,随我隐居颍水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停云 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12345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