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 其二 文
赠长沙公 其三 文
悲从弟仲德 文翻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
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凭吊旧宅含悲痛,心伤难止泪飘零。
借问为谁悲?
怀人在九冥。
问我如今为谁悲?
所怀之人在幽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按礼成服为堂弟,恩情不减同胞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门前执手话别时,谁料你会先凋殒。
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
天数命定不免死,建功立业竟未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夫妻灵位置空馆,早晚寂寞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灰尘堆积在空座,隔年杂草生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
台阶荒废无踪迹,唯有园林留遗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暗随自然消逝去,终古不再见身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脚步沉重缓缓归,忧伤悲痛泪沾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7-109
酬丁柴桑 文
杂诗 文翻注译赏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
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读山海经·其十 文翻注译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
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
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
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
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
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1期 2、 名作欣赏 , Masterpieces Review, 2007年02期
形影神三首 文翻注赏
己酉岁九月九日 文翻注译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赠羊长史·并序 文注赏
咏贫士 文赏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此诗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
朔风凄厉,已近岁末。
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
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
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
严寒袭人,饥更来煎。
诗人一生相依为命的酒,现在即使将空壶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来;
民以食为天,但饭时已到,看着灶下,却烟火全消。
逸兴已消,诗书虽堆案盈几,却疗不得饥寒,任它胡乱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倾,也无兴再去研读它。
五至八句由寒及饥,由景及情,伸足“岂不寒与饥”之意。
至于日昃以后,将是又一个黄昏冬夜,如何驱遣,诗人未言,但读者不难想像。
晚岁的陶潜确实困苦之甚,世乱加上荒年,使他早时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精神的“甘贫”,成了严酷的现实,其《有会而作》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才通。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所述境况正可与此诗相互发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乞食》诗,更描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已不得不为生存而告乞求贷了。
贫,毕竟并不那么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
当初孔子困于陈,资粮断绝,“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可以这样穷而安,而己非圣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样愠恼之心见于言色。
不过虽然饥寒,虽有不平,诗人仍不愿弃“故辙”而改素志;
那么什么是诗人的精神慰安呢?
末句答道:正依靠古来那许多高风亮节,守穷不阿的“穷士”啊。
对比一下陶潜初隐时的诗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心态。
《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的逸趣已为“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窘俭所替代;
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的雅兴,亦已成了“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的阑姗。
于是望中景物也都改观。
风寒,在诗人并非初历,但当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卓拔景象已换成“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的索漠萧条。
他再也无复当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的感受;
“拥褐曝前轩”这一诗歌形象,足见其当时不但是肉体上,也是精神上的疲老。
贫困把天真的诗人从云际雾里的逍遥游中,拉回到地面上来,这也许是不幸,然而却也使诗人的高洁品格获得了更充实的内含;
使他成了中国诗史上少数几位真正无愧于固穷守节之称的隐逸诗人。
虽然饥寒使他沦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邮之流的官场屑小,而是他日夕相处的“素心人”;
心境虽然疲老了,但骨子里的傲气却并不减少壮。
诗的结末四句用孔子厄于陈蔡之典,含义尤深长。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字面意思是,自己未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愠色;
然而联系其“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赋》)这种一贯思想来看,这两句诗实以自责为自傲。
孔子一生为推行其仁义之道而奔波风尘,这从渊明最为服膺的道家来看是以外物累己的行为。
从好的方面来看,世乱不可为,正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庄子》说“世浊不可与庄语”,甚至以为当国者形同兕柙之中的神龟。
而从不好的角度来看,《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斥孔子为名利荣禄之人。
从渊明对儒学的一贯态度看,二句虽不必有盗跖所责备于孔子那种含义,但以“闲居”与“陈厄”相对言,并虽有不平,仍将坚持素操来看,不难味出有以孔子之举为不智之意。
所以,结末他不是顺不如孔子之意,说要以孔子穷而安作榜样,而要以此下所说的各种高士为典范,以表示虽穷也必不重入世网,乱己“真意”。
穷困固然使陶潜从天上降到地上,却又使其精神进一步净化。
“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渊明之高,其实不尽在他衣食无虑,吟唱着这两句诗的时候,而正是在这贫困的低吟中,才更见出其卓然高标。
也正因此,此诗虽极写饥寒穷困,给人的印象却决无后来孟郊、贾岛那样的寒俭相,而显出一种清癯孤洁的姿态,一种情怀深长的韵味。
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读此诗可有所解会。
此诗的这种姿态韵味,也甚得力于结构语言的自然浑成。
试设想。
如果开首二句写寒后,紧接着就写饥,就必会造成促迫穷俭之感。
比如孟郊诗就常常列举饥寒之态,穷形极相,反使人酸胃。
现在于写寒之后,垫二句写景,接写饥后,再续以二句诗书之事,这就使此诗虽写饥寒而有舒徐之态、书卷之气,加以“倾壶”“窥灶”之轻描淡写,“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见的婉而不露,读来就感到仍有陶诗一贯的风行水上之致。
而更可贵的是上述结构虽巧,却非刻意经营所得。
坐于前轩下,自然会有望景之举,酒食无着后也自然会想到唯有书本为伴,但欲读之际,又忽兴意阑珊,更深一层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从不经意处见出天机深杳,这是陶诗与其内容上的玄趣互为表里的艺术上的妙理,二妙并具,是后人所难以企及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