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别令狐员外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论文期雨夜,饮酒及芳晨。

坐叹百花发,潜惊双鬓新。

旧交多得路,别业远仍贫。

便欲辞知己,归耕海上春。

易水怀古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宿贾岛原居(一作寻贾岛原东居)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寒雁过原急,渚边秋色深。

烟霞向海岛,风雨宿园林。

俱住明时愿,同怀故国心。

未能先隐迹,聊此一相寻。

蛮家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放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

又逢衰蹇老,相问莫知年。

灞上秋居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

灞(b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fēi)久,何年致此身。

郊扉:郊居。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

灞(b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郊扉(fēi)久,何年致此身。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郊扉:郊居。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

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

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57-1258页 .

过野叟居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

居止白云内,渔樵沧海边。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

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

春思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初日照杨柳,玉楼含翠阴。

啼春独鸟思,望远佳人心。

幽怨贮瑶瑟,韶光凝碧林。

所思曾不见,芳草意空深。

边城独望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

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

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

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

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

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

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

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

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

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

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

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

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

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

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

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

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

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59-660页

边馆逢贺秀才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贫病无疏我与君,不知何事久离群。

鹿裘共弊同为客, 龙阙将移拟献文。

空馆夕阳鸦绕树,荒城寒色雁和云。

不堪吟断边笳晓,叶落东西客又分。

中秋夜坐有怀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秋光动河汉,耿耿曙难分。

堕露垂丛药,残星间薄云。

心悬赤城峤,志向紫阳君。

雁过海风起,萧萧时独闻。

12345 共1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