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平荆榛遍地。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怅(chàng)恨独策还,崎(qí)岖(qū)历榛(zhēn)曲。

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山涧(jiàn)清且浅,可以濯(zhuó)吾足。

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漉(lù)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日入室中暗,荆薪(xīn)代明烛。

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天旭:天明。

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怅(chàng)恨独策还,崎(qí)岖(qū)历榛(zhēn)曲。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平荆榛遍地。

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山涧(jiàn)清且浅,可以濯(zhuó)吾足。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漉(lù)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日入室中暗,荆薪(xīn)代明烛。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天旭:天明。

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

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

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

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

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

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

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

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

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

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

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

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

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

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

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

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

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

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

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令人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

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

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

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秋菊有佳色》),“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清晨闻扣门》)。

当然,他的饮酒更是与其旷达的心性相表里的;

这就是他在《饮酒》诗的首章所说的“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   朱光潜在《论诗》第十三章《陶渊明》中谈到渊明的情感生活时指出,他“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他和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

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对于这首诗所写的“怅恨”、“欢来”以及“苦”时间之短促,是应从多方面去理解、领会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 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 通:辩)

饮酒·其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

指善报。

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

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苟:如果。

何事:为什么。

立言:树立格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况:甚,更加。

当年:指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

指善报。

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

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苟:如果。

何事:为什么。

立言:树立格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况:甚,更加。

当年:指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拟东城一何高诗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西山何其峻。

层曲郁崔嵬。

零露弥天坠。

蕙叶凭林衰。

寒暑相因袭。

时逝忽如颓。

三闾结飞辔。

大耋嗟落晖。

曷为牵世务。

中心若有违。

京洛多妖丽。

玉颜侔琼蕤。

闲夜抚鸣琴。

惠音清且悲。

长歌赴促节。

哀响逐高徽。

一唱万夫叹。

再唱梁尘飞。

思为河曲鸟。

双游沣水湄。

从军行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苦哉远征人。

飘飘穷四遐。

南陟五岭巅。

北戍长城阿。

深谷邈无底。

崇山郁嵯峨。

奋臂攀乔木。

振迹涉流沙。

隆暑固已惨。

凉风严且苛。

夏条集鲜澡。

寒冰结冲波。

胡马如云屯。

越旗亦星罗。

飞锋无绝影。

鸣镝自相和。

朝食不免胄。

夕息常负戈。

苦哉远征人。

抚心悲如何。

七哀诗三首·其二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

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

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

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园田居·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其九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请问来者是何人?

善良老农怀好心。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

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讵:岂。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清晨闻叩门,倒裳(cháng)往自开。

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好怀:好心肠。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乖:违背。

褴(lán)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褴缕: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泛指破烂的衣服。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gǔ)其泥。

尚同:同流合污。

汩:搅混。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禀气:天赋的气性。

纡(yū)辔(pèi)诚可学,违己讵(jù)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清晨闻叩门,倒裳(cháng)往自开。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

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请问来者是何人?

善良老农怀好心。

好怀:好心肠。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

乖:违背。

褴(lán)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褴缕: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泛指破烂的衣服。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gǔ)其泥。

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尚同:同流合污。

汩:搅混。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禀气:天赋的气性。

纡(yū)辔(pèi)诚可学,违己讵(jù)非迷。

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

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讵:岂。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以殚。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第30页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诸人:众人。

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

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

”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

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

陶、周两家世婚。

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弦乐器。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发出。

绿酒:新酒。

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

指笑逐颜开。

未知明日事,余襟(jīn)以殚(dān)。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

襟:心怀。

良:甚。

殚:竭尽。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第30页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诸人:众人。

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

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

”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

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

陶、周两家世婚。

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弦乐器。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发出。

绿酒:新酒。

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

指笑逐颜开。

未知明日事,余襟(jīn)以殚(dān)。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

襟:心怀。

良:甚。

殚:竭尽。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第30页

饮酒·十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

以仁德而著称。

《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称心:恰合心愿。

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裸葬:裸体埋葬。

恶:不好。

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12345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