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 通:辩)

拟东城一何高诗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西山何其峻。

层曲郁崔嵬。

零露弥天坠。

蕙叶凭林衰。

寒暑相因袭。

时逝忽如颓。

三闾结飞辔。

大耋嗟落晖。

曷为牵世务。

中心若有违。

京洛多妖丽。

玉颜侔琼蕤。

闲夜抚鸣琴。

惠音清且悲。

长歌赴促节。

哀响逐高徽。

一唱万夫叹。

再唱梁尘飞。

思为河曲鸟。

双游沣水湄。

七哀诗三首·其三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更(gēng):经历。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当迟:胆敢迟缓。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行者:逃难的人。反:同“返”,返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兹(zī):此,这里。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谘(zī):同“咨”。征询,商议。 参考资料: 1、 康萱民,铜浅安著.《继往开来的建安文学——还建安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应用的地位》: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08:第130-134页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317-318页

归园田居·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其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

指善报。

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

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苟:如果。

何事:为什么。

立言:树立格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况:甚,更加。

当年:指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

指善报。

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

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苟:如果。

何事:为什么。

立言:树立格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况:甚,更加。

当年:指壮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十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

以仁德而著称。

《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称心:恰合心愿。

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裸葬:裸体埋葬。

恶:不好。

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从军行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苦哉远征人。

飘飘穷四遐。

南陟五岭巅。

北戍长城阿。

深谷邈无底。

崇山郁嵯峨。

奋臂攀乔木。

振迹涉流沙。

隆暑固已惨。

凉风严且苛。

夏条集鲜澡。

寒冰结冲波。

胡马如云屯。

越旗亦星罗。

飞锋无绝影。

鸣镝自相和。

朝食不免胄。

夕息常负戈。

苦哉远征人。

抚心悲如何。

七哀诗三首·其二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

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

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

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军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被羽在先登。

甘心除国疾。

咏荆轲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12345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