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文
苦哉远征人。
飘飘穷四遐。
南陟五岭巅。
北戍长城阿。
深谷邈无底。
崇山郁嵯峨。
奋臂攀乔木。
振迹涉流沙。
隆暑固已惨。
凉风严且苛。
夏条集鲜澡。
寒冰结冲波。
胡马如云屯。
越旗亦星罗。
飞锋无绝影。
鸣镝自相和。
朝食不免胄。
夕息常负戈。
苦哉远征人。
抚心悲如何。
七哀诗三首·其二 文翻译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
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
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
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从军诗 文
归园田居·其三 文翻注译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
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归园田居·其四 文翻注译赏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闲情赋 文翻注译赏
拟挽歌辞三首 文翻注译赏
饮酒·幽兰生前庭 文翻注译
停云 文翻注译赏
饮酒·其八 文翻译赏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凝霜殄(tiǎn)异类,卓然见高枝。
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殄:灭尽。
异类:指众草。
卓然: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独树:一株、独棵。
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
奇:一本作知。
提壶抚寒柯(kē),远望时复为。
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寒柯:指松树枝。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jī)。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何事:为什么。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尘羁:犹尘网。
这句和上句是说人生如梦幻,富贵功名把人束缚够了,为什么还要受它的羁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
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
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松之姿,挺秀而美。
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
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
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殄者,灭绝也。
,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
枝者,谓枝干。
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
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
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
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
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
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
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
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
”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
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
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
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
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
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
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
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
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
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
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
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
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
”说得是。
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
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
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
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
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
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
绁者,捆缚也。
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
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
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
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
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
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
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
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
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
《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
”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