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少府使东京便应制举 文
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 文
川阔悲无梁,蔼然沧波夕。
天涯一飞鸟,日暮南徐客。
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
孤帆候风进,夜色带江白。
一水阻佳期,相望空脉脉。
那堪岁芳尽,更使春梦积。
故国胡尘飞,远山楚云隔。
家人想何在,庭草为谁碧。
惆怅空伤情,沧浪有馀迹。
严陵七里滩,携手同所适。
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文
寥寥此堂上,幽意复谁论。
落日无王事,青山在县门。
云峰向高枕,渔钓入前轩。
晚竹疏帘影,春苔双履痕。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虚牖闲生白,鸣琴静对言。
暮禽飞上下,春水带清浑。
远岸谁家柳,孤烟何处村。
谪居投瘴疠,离思过湘沅。
从此扁舟去,谁堪江浦猿。
龙门八咏。福公塔 文
见故人李均所借古镜恨其未获归府斯人已亡怆然有作 文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寒釭 文
贾侍郎自会稽使回篇什盈卷兼蒙见寄一首…数事率成十韵 文
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
惊年一叶落,按俗五花嘶。
上国悲芜梗,中原动鼓鼙。
报恩看铁剑,衔命出金闺。
风物催归绪,云峰发咏题。
天长百越外,潮上小江西。
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
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柏树荣新垄,桃源忆故蹊。
若能为休去,行复草萋萋。
送灵澈上人 文翻注译赏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1 .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1 .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1 .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
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
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07-408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文翻注译赏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34页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34页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34页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
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
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
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
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
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
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文翻注译赏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
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
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