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根珓子

作者: 贯休 朝代: 唐代

出处惭林薮,才微幸一阳。

不缘怀片善,岂得近馨香。

节亦因人净,声从掷地彰。

但令筋力在,永愿报时昌。

送羊振文先辈往桂阳归觐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风雅先生去一麾,过庭才子趣归期。

让王门外开帆叶, 义帝城中望戟支。

郢路渐寒飘雪远,湘波初暖涨云迟。

灵均精魄如能问,又得千年贾傅词。

开元杂题七首·玉龙子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何代奇工碾玉英,细髯纤角尽雕成。

烟乾雾悄君心苦,风雨长随一掷声。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垆边:指酒家。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

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垆边:指酒家。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

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 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

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

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写得多美!

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

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

故这两句是沉郁的。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

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

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

所以“炉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

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

但是“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

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

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

女冠子·四月十七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

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

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yáng)低面,含羞半敛(liǎn)眉。

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

敛眉:皱眉头。

敛:蹙。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yáng)低面,含羞半敛(liǎn)眉。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

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

敛眉:皱眉头。

敛:蹙。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

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写女子追忆与情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

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上片忆与郎君相别。

“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

”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

似乎是脱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

“正是”二字用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

“别君时”非常直接地点明让这个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

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忘了身在何处。

好像是在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

然而,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无数牵挂。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佯”是掩饰,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挚。

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而假装低头;

“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却有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

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片抒别后眷念。

“不知魂已断”,是过片。

“魂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

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

知是当时,是如今,还是这一年,却又不知。

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分别。

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无奈。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

“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

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

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

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

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

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

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流泪。

  这首词也可以看成是男子的回忆。

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道:“此二首(包括后一首《女冠子·昨夜夜半》)乃追念其宠姬之词。

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

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外思乡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饮酒,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

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看到江岸渐落的残阳,就仿佛心肠被撕扯成片片柳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

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

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

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

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

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

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

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

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

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

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

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

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明月”示晴,排除雾雨;

“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

“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

“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

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

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

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

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代书寄马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驱驰曾在五侯家,见说初生自渥洼。

鬃白似披梁苑雪, 颈肥如扑杏园花。

休嫌绿绶嘶贫舍,好著红缨入使衙。

稳上云衢千万里,年年长踏魏堤沙。

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银汉波澜溢,经旬雨未休。

细听宜隔牖,远望忆高楼。

风急飘还断,云低落更稠。

走童惊掣电,饥鸟啄浮沤。

丝网张空际,蛛绳续瓦沟。

青蛙多入户,潢潦欲胜舟。

雷怒疑山破,池浑似土流。

灰人漫禳厌,水马恣沈浮。

广陌应翻浪,贫居恐作湫。

阳精藏不耀,阴气盛难收。

远色重林暮,繁声四壁秋。

望晴思见日,防冷欲披裘。

枕润眠还懒,车羸出转忧。

散空烟漠漠,迸溜竹修修。

树暗蝉吟咽,巢倾燕语愁。

琴书凉簟净,......更多

马上行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五里复五里,去时无住时。

日将家渐远,犹恨马行迟。

414243444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