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好·天初暖

作者: 欧阳炯 朝代: 五代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此词作于《花间集》结集之后,所以不见于《花间集》。

作品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

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此词发端以淡淡的笔墨点明时令:“天初暖,日初长。

”成都四季分明,冬尽春始,景象不同。

这两句写春天来了,用两“初”字,而且都是就感受着笔的。

天初暖,写气候特征;

日初长,写昼夜特征。

两句看似平易,却是咏早春的不可移易之语。

大地经过沉睡的冬季之后苏醒了。

无边的春色使词人情不自禁地叫出一声“好春光”。

紧接着以“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来补充“好”字的内容。

万汇,包括各种竹木花树。

它们新叶不同,颜色不同,花儿不同,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处处给人以竞相比美之感。

词人先用一个“得意”,再用一个“竞”字,像以浓墨重彩在表现热闹的春意。

  下片写园林春色,是特写,是近景。

一场春雨,竹林中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里迸发出来,第二句“花偎雪坞浓香”与首句“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纷陈,更为突出。

繁花,花团锦簇,如绰约少女依偎着雪坞,浓香四溢。

词人在迷人的春色中流连忘返,不觉到了黄昏。

天空泛出彩霞,他举目望去,柳丝夕阳,构成了天然图画,词人忽发奇想问道:“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春柳嫩叶初萌,色如金线,故白居易《杨柳枝》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均匀的柳丝,两两相对的柳叶,像天工剪裁而成。

贺知章《咏柳》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后二句人称神来之笔,欧阳炯化用其意以写早春园林夕照,创造了新的意境,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1-252页

春光好·花滴露

作者: 欧阳炯 朝代: 五代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

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

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

作者: 欧阳炯 朝代: 五代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

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

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石榴裙带:石榴花色的裙带,即鲜红色。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缱绻(qiǎnquǎ n 遣犬):感情融洽,难分难舍。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作者: 欧阳炯 朝代: 五代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

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

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黦(yuè):污迹。

翻:反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

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

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

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黦(yuè):污迹。

翻:反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黄,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滚动,清凉的莎草偎依着清凉的石阶,隐住了蟋蟀高歌求欢的身影。

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时辰?

想不到在这美景中与你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帐后的红烛滴下鲜红的蜡泪,闪烁的光焰摇动着夜的清风,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绣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欢之梦。

醒来在枕上回味梦里的欢愉,怕听那一声又一声的晨钟。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89~190页 2、 房开江注.《花间集全译 (下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第384~385页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suō)偎砌隐鸣蛩(qióng),何期良夜得相逢?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菊飘黄:指菊花开放。

冷莎偎砌:指莎草沿着庭前台阶生长。

蛩:蟋蟀。

期:料想。

良夜相逢:指梦中相见。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觉来”句:谓晨钟催晓,好梦难长,故而言怯。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89~190页 2、 房开江注.《花间集全译 (下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第384~385页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suō)偎砌隐鸣蛩(qióng),何期良夜得相逢?

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黄,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滚动,清凉的莎草偎依着清凉的石阶,隐住了蟋蟀高歌求欢的身影。

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时辰?

想不到在这美景中与你相逢!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菊飘黄:指菊花开放。

冷莎偎砌:指莎草沿着庭前台阶生长。

蛩:蟋蟀。

期:料想。

良夜相逢:指梦中相见。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帐后的红烛滴下鲜红的蜡泪,闪烁的光焰摇动着夜的清风,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绣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欢之梦。

醒来在枕上回味梦里的欢愉,怕听那一声又一声的晨钟。

“觉来”句:谓晨钟催晓,好梦难长,故而言怯。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89~190页 2、 房开江注.《花间集全译 (下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第384~385页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景阳钟:《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武帝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以应五鼓。

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李贺《画江潭苑》诗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

”这里泛指钟声。

绣花重(chóng 虫):花纹繁丽。

冷烟:晓雾。

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宝匣:梳妆盒。

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

“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

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

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

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

“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酒泉子·黛薄红深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黛薄红深,约掠绿鬟云腻。

小鸳鸯,金翡翠,称人心。

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隔年书,千点泪,恨难任。

黛薄红深,约掠绿鬟云腻。

小鸳鸯,金翡翠,称人心。

黛薄红深:眉黛色淡,胭脂红深,写面部打扮。

约掠:粗略地梳理。

腻:油光。

这里指头发细柔而光润。

“小鸳鸯”三句:鸳鸯形的金钗,翡翠形的花铀,实在是称心如意。

意思是这些妆饰品很精美,而且其图形都是雌雄成对,所以很称心。

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隔年书,千点泪,恨难任。

锦鳞:鱼。

以鳞代鱼,以鱼代书信。

《琅嬛记》:“试莺以朝鲜厚茧纸作鲤鱼函,两面俱画鳞甲,腹下令可以藏书,此古人尺素结鱼之遗制也。

”《文选·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是说:书信中的幽意,无处可传。

海燕:即燕子,古人认为燕子产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海燕”。

沈佺期《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瑇瑁梁。

”隔年书:去年的书信。

恨难任:怨恨之情难以承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细风轻露着梨花。

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

小屏狂梦极天涯。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

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

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

“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

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

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

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

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

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

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

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

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

“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

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

”(《南唐二主词辑述评》)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 .《李煜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8-30页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12345 共1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