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阖篇

作者: 萧衍 朝代: 南北朝

西汉本佳妍。

金马望甘泉。

卫尉屯兵上。

期门晓漏传。

犹重河东赋。

欲知追神仙。

羽骑凌云转。

阊阖带空悬。

长旗扫月窟。

凤迹辗星躔。

但使丹砂就。

能令亿万年。

邯郸歌

作者: 萧衍 朝代: 南北朝

回顾灞陵上。

北指邯郸道。

短衣妾不伤。

南山为君老。

子夜四时歌 春歌 一

作者: 萧衍 朝代: 南北朝

阶上香入怀。

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

情来不可限。

天安寺疏圃堂诗

作者: 萧衍 朝代: 南北朝

乘和荡犹豫。

此焉聊止息。

连山去无限。

长洲望不极。

参差照光彩。

左右皆春色。

晻暧瞩。

游丝。

出没看飞翼。

其乐信难忘。

翛然宁有饰。

古意

作者: 颜之推 朝代: 南北朝

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

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庙,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郸宫,剑去襄城水。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

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

关山月

作者: 徐陵 朝代: 南北朝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15页 2、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1-142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战气:战争气氛。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15页 2、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1-142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战气:战争气氛。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15页 2、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1-142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4-185页

燕歌行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代北云气昼昏昏。

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鴈嗈嗈渡辽水。

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

疎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

阳关音信绝能疎。

原得鲁连飞一箭。

持寄思归燕将书。

渡辽本自有将军。

寒风萧萧生水纹。

妾惊甘泉足烽火。

君讶渔阳少阵云。

自从将军出细柳。

荡子空床难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

辟恶生香寄韩寿。

春分燕来能几日。

二月蚕眠不复久。

洛阳游丝百丈连。

黄河春冰千片穿。

桃花颜色好如马。

榆筴新开巧似钱。

蒲桃一杯千日醉。

......更多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这是谢灵运一首典型的山水诗。

山水诗大抵有两种写法。

作者以某一风景胜地为据点,静观周围山水景物,这是一种写法;

另一种,则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边行路边观赏,所见之景物是不断变化的。

此诗即属于后者。

  谢灵运本身写过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

后人或据今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

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汉魏六朝诗选》中则以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而乐清是在永嘉附近的。

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时间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长住会稽(今绍兴市)则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

由于地点的说法不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之也较难判定。

好在这诗以写景为主,对写作时间不妨存疑。

  此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为五节。

第一节“猿鸣”四句,写清晨动身出游时情景。

第二节“逶迤”四句,写沿山路前行而越岭过涧。

第三节“川渚”四句,点出溪行。

以上缴足诗题全部内容,概括而精炼。

第四节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联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虽向往而无由达己之精愫。

最后“情用”四句为第五节,以抽象议论作结。

全诗结构严密,用词准确,是山水诗之正格。

这种凝炼精致的写法极见功力,其源悉来自汉赋。

窃以为大谢之山水诗乃以赋为诗的典型之作,此诗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开头“猿鸣”二句,从听觉写起。

既听到猿猴鸣叫,便知天已达曙,旅行者应该启程了。

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为高山所蔽,不易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显。

三四句写动身上路,乃看到岩下云层密集,而花上犹有露珠流转,确是晨景。

第二节,“逶迤”,指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

“迢递”,指山遥路远,前面似无尽头。

“隈”者,山边之转弯处;

“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处。

“逶迤”句是说这是一条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径,诗人沿此路弯弯曲曲地行进。

小路走完,开始登山了,翻过一蛉,须再登一岭(二岭之间山脉中断,故曰“陉”;

“岘”,指小山峰),绵延不断。

“过涧”句,写越岭后涉涧前行;

“登栈”句,写涉涧后再走山间栈道。

牵衣涉水为“厉”,“厉急”,涉过急流。

“陵缅”,上升到高远处。

以上四句详细摹写了自己登山过涧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转入行于溪上的描述。

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时直时曲。

由于溪路千回百转,曲折多变,行人不能预测前面究竟应怎样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悬揣,捉摸不定。

“苹萍”二句,写溪行所见。

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贴在水的表层,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测的深潭。

而菰蒲则挺生于水上,从茎叶中间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显得水很清浅。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节的六句。

“企石”句,是说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

“攀林”句,是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想见”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二句的语意。

下面的“握兰”,暗用《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二句语意;

“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二句语意。

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高人隐士,他们的高尚品质为诗人所敬慕,而他们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则更为作者所向往。

可是这样的人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也就无从成为现实。

所以作者说,虽有“握兰”、“折麻”以赠知音的殷勤美意,却只能空空郁结在心中而无由展现出来。

基于这四句诗的涵义,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飞泉”和“摘叶卷”,而是写那位“被薜荔”而“带女萝”的“山阿人”当寻取生活资料时在深山中的具体行动——以泉水为饮,以嫩叶为食:这同样是诗人想像中的产物。

如果说“企石”二句只是写实,是诗人本身的行动,那么“挹飞泉”犹可说也;

“摘叶卷”又有什么意义呢?

谢灵运虽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时,却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树叶来果腹充饥。

所以应该把这两句看成倒装句式,它们同样是“想见”的宾语。

所谓“若在眼”,并不仅是“山阿人”以薜萝为衣而已,还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动。

这样,诗境才更活,诗人丰富的想像才体现得更为生动。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见景物及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略抒己见,结束全篇。

“用”,因,由于。

意思说:人的感情是由于观赏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样的幽人,则蒙昧难知。

不过就眼前所见而言,已足遗忘身外之虑;

只要对大自然有一点领悟,便可把内心的忧闷排遣出去了。

四句议论虽近玄言,也还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笔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说。

  前人评谢灵运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

这一首也不例外。

但如果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写诗原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

人们总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维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见所闻清出一个头绪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或就自己的身世发出感慨。

后人写山水诗亦大都如此,如韩愈的《山石》便是最明显的一例。

这并非由谢灵运作俑,而是出自人们思维逻辑的必然。

不过谢诗在结尾处所发的议论,往往雷同无新意,是其病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64-666页

夜宿石门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朝搴苑中兰:袭用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句意。

搴(qiān):取。

彼:指木兰等花草。

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

歇,衰竭。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弄:玩。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识:知。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异音、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

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

芳醑(xǔ):芳香的美酒。

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

伐,赞美。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诗中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

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晞发,晒干头发。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鞠歌行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德不孤兮必有邻。

唱和之契冥相因。

譬如虬虎兮来风云。

亦如形声影响陈。

心欢赏兮岁易沦。

隐玉藏彩畴识真。

叔牙显。

夷吾亲。

郢既殁。

匠寝斤。

览古籍。

信伊人。

永言知己感良辰。

12345 共16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