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4页 .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yǐ)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jìn)。攲:倾斜。单枕:孤枕。烬:灯芯烧尽成灰。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4页 .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yǐ)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jìn)。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攲:倾斜。单枕:孤枕。烬:灯芯烧尽成灰。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4页 .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诉衷情·眉意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

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

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梅妆,“梅花妆”的省称。

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

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缘:因为。

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梁吴均《陌上桑》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远山:指远山眉。

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

比喻离恨的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liǎn),欲笑还颦(pín),最断人肠。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收敛表情。

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断人肠:悲痛之极,谓之断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

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梅妆,“梅花妆”的省称。

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

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缘:因为。

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梁吴均《陌上桑》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远山:指远山眉。

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

比喻离恨的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liǎn),欲笑还颦(pín),最断人肠。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

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收敛表情。

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断人肠:悲痛之极,谓之断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欧阳修的词,和他的诗文风格是很不一样的,说不上放荡,但至少是放得开。

所以他的词中说男女之情,或写儿女之态的不少,而且写得很好,说明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

题目叫“眉意”,就是以眉为题。

古代女子化妆,画眉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画的花样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蛾眉”为美丽女子的代称。

《诗经·卫风·硕人》中就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写美人。

屈原的《离骚》中,也已经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诗句。

后人诗文中就举不胜举了。

  上片叙事,写画眉。

“清晨帘幕卷轻霜”是环境描写,冬日的早晨,寒气袭人。

“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临镜梳妆,呵气温暖着纤细的双手,精心地在额上勾勒着梅花妆。

“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虽然时间尚早,却要起床梳妆,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艰辛。

“轻霜”,暗示气候只微寒。

因微寒而呵手,可见女主人公的娇怯,也体现出她迫于生计才如此辛苦。

“试梅妆”,则突出她的秀慧俏丽。

  后二句写她内心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儿“故画作远山长”。

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

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

托名汉伶玄《飞燕外传》就有“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之句。

此二句极有情致。

女子画了一个长眉,这是很正常的。

唐明皇《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云:“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可见长眉是美的标志。

眉毛画作“远山长”,也是平常的事。

唐代张泌《妆楼记》说唐明皇避“安史之乱”逃到成都后,让画工作《十眉图》,也就是十种眉毛的画法。

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重新总结了这些眉式的图谱,计有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横云眉、倒晕眉共十种。

“远山眉”就是其中一种。

托名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说李师师“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可见“远山眉”是很好看的,据说是一种淡淡的细长眉妆。

这里,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词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

把眉画作“远山”,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都缘自有离恨”,把画眉与思人联系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写蹙眉。

上片说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伤”了。

从举止、容色中,词人窥测女子有感伤的情绪,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难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内心伤感不已。

此三句,极其成功地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心理刻画,仅用寥寥数语便便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痛楚和感伤。

  结尾三句,以“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凄苦和悲凉,把一个心有千千结而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女子写活了。

由于她有感伤,触处皆愁,所以欲歌之际,却先敛容不欢;

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

她诚于中而形于外,人则见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态,最得知心者怜爱而为之魂销,因魂销乃至肠断。

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通览全词,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充分体现了词人的悲悯之心。

欧阳修善于发现,用心去感受贫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诗词反映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这正是此词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词由于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转折,所以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耐人寻味。

在词中,作者笔下出现一位娇柔羞涩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5-27 2、 黄清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6-467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

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

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

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

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

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

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

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迟迟:舒缓的样子。

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

袅袅(niǎo):纤长柔弱。

将:带领。

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

争:争胜。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

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

扰扰:纷乱的样子。

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

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墙,故称丹禁。

衢(qú)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长安”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

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

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

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迟迟:舒缓的样子。

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

袅袅(niǎo):纤长柔弱。

将:带领。

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

争:争胜。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

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

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

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

扰扰:纷乱的样子。

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

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墙,故称丹禁。

衢(qú)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长安”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蝶恋花·画阁归来春又晚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画阁归来春又晚。

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

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

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画阁归来春又晚。

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

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从楼阁归来,才发现今年的春天又迟到了。

燕子双双齐飞,垂柳低软,桃花已经凋零残败。

落花像撩人的细雨洒满了半空,和风习习充满了庭院。

独自皱眉,满怀的愁苦没有人能感受。

独倚阑干心绪乱。

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一个人孤独地靠着栏杆,心思如麻又烦乱。

芳草萋萋,回忆了一番江南岸。

清风明月没有感情,暗将人的模样改变,昔日的游览如梦一样,哪里经受得起重提?

我这里白白地极度悲痛。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欧阳修词全集 :崇文书局,2014:69 2、 刘扬忠.唐宋词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1991:271

画阁归来春又晚。

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

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liǎn)尽无人见。

从楼阁归来,才发现今年的春天又迟到了。

燕子双双齐飞,垂柳低软,桃花已经凋零残败。

落花像撩人的细雨洒满了半空,和风习习充满了庭院。

独自皱眉,满怀的愁苦没有人能感受。

画阁:华美的楼阁。

桃花浅:是说春晚桃花开残,树上的花朵显得稀薄了。

细雨:小雨。

愁眉:发愁时皱着的眉头。

敛尽:收拾、整理干净。

独倚阑(lán)干心绪乱。

芳草芊(qiān)绵,尚忆江南岸。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一个人孤独地靠着栏杆,心思如麻又烦乱。

芳草萋萋,回忆了一番江南岸。

清风明月没有感情,暗将人的模样改变,昔日的游览如梦一样,哪里经受得起重提?

我这里白白地极度悲痛。

心绪:心思,心情。

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暗换:不知不觉地更换。

旧游:昔日的游览。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欧阳修词全集 :崇文书局,2014:69 2、 刘扬忠.唐宋词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1991:271

望江南·江南蝶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何郎全傅粉:三国时魏人何晏皮肤白皙,就像敷了粉一样,故曰“傅粉何郎”。

”此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说蝶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

何郎,何晏。

韩寿爱偷香:晋韩寿美姿容,贾充女午悦之,偷其父西域奇香以遗之。

后贾充觉,乃女韩寿。

此以“韩寿偷香”比喻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35-236 .

晚泊岳阳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航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9-71 2、 林冠群,周济夫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欧阳修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013-015

忆秦娥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

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裀,帐前明画烛。

眼波长,斜浸鬓云绿。

看不足。

苦残宵、更漏促。

相州昼锦堂记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更多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而回老家,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认的。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一般当读书人穷困时,在乡里过着贫苦日子,平民儿童都可轻视甚至侮辱他。如苏秦不被嫂子礼待,朱买臣被妻子抛弃。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旗帜在前开道,又有骑兵卫队拥着,在街边观看的人,挤在一起肩并肩脚挨脚的,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而所谓平头男女,又跑又窜又惊又慌,汗水都出来了,甚至惭愧得低头弯腰,跪在车轮辗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的旺盛,是以前人们所比方的穿着锦绣的荣耀事啊!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惟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名的高官。魏国公从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海内人士听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为魏国公的光荣;桓圭和礼服,不足为魏国公的显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建于国家,事迹刻入钟鼎碑石,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留给相州的人们。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多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从此可见魏国公是如何看待富贵,而志向哪能轻易测量啊!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声色,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可谓是国家重臣了。他的丰功伟业,被刻上钟鼎,谱成歌曲,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光荣啊。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我虽无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却庆幸曾诵读他的诗篇,很高兴他大志有成,并向天下宣告。于是就写下以上的文字。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2010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昼锦堂,《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仕宦:做官。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困厄闾里:在乡里受困苦。易:轻视。季子不礼于其嫂:苏秦,字季子。买臣见弃于其妻: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曾以卖柴为生,妻子不能忍受穷困,弃朱而去,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妻子要求复婚,朱便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马头上,让她再收回来。高车驷马:泛指显贵者的车乘。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也指有这种装饰的旗。骈肩累迹:肩挨肩,足迹相迭。形容人多拥挤。咨嗟:赞叹。衣锦之荣: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大丞相魏国公:大:是尊称。魏国公,韩琦的封号。令德:美好的德行。令:美、善。已擢高科:已中了高高的科弟。显士:显贵的官吏。馀光:本指落日馀辉,此处借指人们远远地瞻望韩琦的丰采。有年:多年。高牙大纛:高官的仪仗队。牙,牙旗;纛:仪仗队的大旗。桓圭衮裳:桓圭,帝王授给三公的命圭。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拿在手中的上圆下方的礼器。衮裳,三公所穿的礼服。被:及。勒之金石:刻在钟鼎、石碑上。播之声诗:颂扬在乐章里。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10-1063)。武康之节:武康,地名。节,此处指节度使。圃:园地。夷险一节:夷,平;险,难;太平的时候和患难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古代官吏束在衣外的大带子。笏:朝笏,也叫手板,用来指画或记事。烈:功业:彝鼎:钟鼎。邦家:国家。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号,后来泛指国家。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2010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而回老家,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认的。  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昼锦堂,《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仕宦:做官。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一般当读书人穷困时,在乡里过着贫苦日子,平民儿童都可轻视甚至侮辱他。如苏秦不被嫂子礼待,朱买臣被妻子抛弃。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旗帜在前开道,又有骑兵卫队拥着,在街边观看的人,挤在一起肩并肩脚挨脚的,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而所谓平头男女,又跑又窜又惊又慌,汗水都出来了,甚至惭愧得低头弯腰,跪在车轮辗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的旺盛,是以前人们所比方的穿着锦绣的荣耀事啊!  困厄闾里:在乡里受困苦。易:轻视。季子不礼于其嫂:苏秦,字季子。买臣见弃于其妻: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曾以卖柴为生,妻子不能忍受穷困,弃朱而去,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妻子要求复婚,朱便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马头上,让她再收回来。高车驷马:泛指显贵者的车乘。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也指有这种装饰的旗。骈肩累迹:肩挨肩,足迹相迭。形容人多拥挤。咨嗟:赞叹。衣锦之荣: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惟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名的高官。魏国公从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海内人士听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为魏国公的光荣;桓圭和礼服,不足为魏国公的显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建于国家,事迹刻入钟鼎碑石,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大丞相魏国公:大:是尊称。魏国公,韩琦的封号。令德:美好的德行。令:美、善。已擢高科:已中了高高的科弟。显士:显贵的官吏。馀光:本指落日馀辉,此处借指人们远远地瞻望韩琦的丰采。有年:多年。高牙大纛:高官的仪仗队。牙,牙旗;纛:仪仗队的大旗。桓圭衮裳:桓圭,帝王授给三公的命圭。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拿在手中的上圆下方的礼器。衮裳,三公所穿的礼服。被:及。勒之金石:刻在钟鼎、石碑上。播之声诗:颂扬在乐章里。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留给相州的人们。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多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从此可见魏国公是如何看待富贵,而志向哪能轻易测量啊!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声色,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可谓是国家重臣了。他的丰功伟业,被刻上钟鼎,谱成歌曲,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光荣啊。  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10-1063)。武康之节:武康,地名。节,此处指节度使。圃:园地。夷险一节:夷,平;险,难;太平的时候和患难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古代官吏束在衣外的大带子。笏:朝笏,也叫手板,用来指画或记事。烈:功业:彝鼎:钟鼎。邦家:国家。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号,后来泛指国家。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我虽无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却庆幸曾诵读他的诗篇,很高兴他大志有成,并向天下宣告。于是就写下以上的文字。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2010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相州昼锦堂记》是一篇记事散文。文章名为昼锦堂记,实际上主要写了魏国公韩琦非凡的志向和功绩,赞扬了他“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远大理想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丰功伟业。   文章先写了古往今来对官至将相、富贵还乡的看法,然后以苏秦(季子)、朱买臣为例,说明读书人穷困时,连庸人孺子都可以轻侮他,一旦他成了达官显贵,那些庸夫愚妇一而俯首请罪,一面懊悔嗟叹,而春风得意的一介之士则趾高气昂。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一句话,“收拾前文, 振起下意”。作者简要介绍了魏国公的身世经历之后, 着重说明了做将相, 得富贵, 都是他早就应当有的; 而且作为仪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 礼服都不足以显示他的荣耀和显赫; 只有恩及百姓, 功在国家, 并名垂青史、光照后代, 才是他的志向。然后, 作者介绍了相州昼锦堂的来历, 由昼锦堂的石碑上的诗又谈到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和他的志向, 并描述了他为官从政的不凡表现。因而赞叹道: 魏国公的丰功伟绩, 被刻于钟鼎, 谱进乐章,乃国家之光荣, 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最后作者表明了写作此文的动机。   为了突出魏国公的超凡脱俗, 反映他高远的抱负, 欧阳修主要采取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官至将相,衣锦还乡,是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也是常人所羡慕和赞叹的。作者先对此渲染一番,然后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对比十分强烈;什么将相富贵,是他早就应该有的;他不象侥幸得志的人,在庸俗的世人面前自夸炫耀;常人引为荣耀的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表现他的荣耀,常人所追求的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显示他的显赫;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等等。这些文字都是在进行对比。通过大量、反复的对比,利用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表现出魏国公的出类拔萃,使这个确比一般的封建士大夫高出一筹的鲜明形象屹立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结构精巧,连接自然。以议论开始,在对比当中推出“主人公”,从写主人公的简要经历和志向,又自然引出相州昼锦堂,从写昼锦堂处石碑上的诗,又自然进入对魏国公的描写。名为记物,实则写人;写人与记物融为一体。通篇浑然天成,确无雕琢的痕迹。   文章语言婉转流畅,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十分生动传神。例如,文章没有实写魏国公如何处理具体政务,只是简单地写他“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笔墨很少,却把魏国公的性格特征和封建政治家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文字虽简,但内涵丰富,富有感情。通过对魏国公的反复赞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为官从政的理解,寄托了作者本人的追求。   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十分注意语气声调的变化,使文章富有生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据说,就在《相州昼锦堂记》完稿送出数日之后,他又专门派人另送一稿给韩琦,声明前稿有疵,可换此本。韩琦再三核对,只发现文章开头“仕宦”、“富贵”之下,各添了一个“而”字,从而增加了抑扬顿挫之感,与文意更加协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此事为历代所传诵,成为文字不厌千回改的佳语。又如,“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和“而其志岂易量哉”两句,采用了反问的句式,通过反问的语气,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更加突出。“可谓社稷之臣矣”一句,通过感叹句的形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魏国公的衷心赞叹。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兴复古道,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浮华的文风。在文和道的关系上,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也不忽视文采对表现道的重要作用。《相州昼锦堂记》篇幅不长,但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有法,议论精辟有力,章法曲折变化,语言自然流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文风,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见解。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咏零陵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画图:对山水自然景观,泼墨为图,谓之画图。

曾识:曾经认识。

方:用作时间副词。

才,方才。

欧阳修《朋党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不如:不及,比不上。

谓前者比不上后者,即零陵郡胜过画图。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城郭:城,本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

郭,本指外城。

城郭,为都邑之称,这里指永州府古城。

恰:正好。

山川:山河。

柳宗元贬永州,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并以物自喻,以身相许,山山水水都投入了自己的身影,故说“山川犹是柳侯余”。

柳侯:1104年(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世人敬称“柳侯”。

余,剩,引申为遗留、遗存。

杜甫《登衮州城楼》:“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驿亭:古时在大道上所设立的交通站,是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幽绝:幽,僻静。

绝,极。

幽绝,形容十分寂静,引申为幽雅。

堪:可,能。

垂钓:钓鱼。

岩石:指岩洞,如朝阳岩。

虚明:虚,空。

明,光明。

虚明,谓岩洞宽阔明亮。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拈:用手指头取物。

茅栋:茅,即白茅,俗称茅草。

栋,房屋的正梁。

茅栋,即茅秆。

移居:挪动居所。

陶渊明有《移居二首》,均写与南村邻人的交往过从,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浩然胸襟。

欧阳修欲在愚溪筑草堂而居,略取其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欧阳修的这首诗曾被收入《永州府志》。

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这里的山水之胜便形于词人学士之口。

自唐宋以来,吟咏零陵、永州的诗文层见叠出,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欧阳修的《咏零陵》。

  这首七律,首联以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来写总的感觉,提挈全篇。

颔联、颈联铺写城郭、山川、驿亭、岩石等典型景物,以点带面,活现了零陵的真面目。

尾联画龙点睛,曲终奏雅,巧用移居事,使描绘的所有物象都获得了灵魂。

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全以口语道出,但天巧偶发,外质内秀,富有自然真率、似俗实雅的韵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1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