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 文翻注译赏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文翻注译赏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 一作:放出)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 一作:放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 一作:放出) 拦:阻拦,阻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 一作:放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拦:阻拦,阻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 一作:放出)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
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
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文翻注译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
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指阳光。
映照着日光。
。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
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指阳光。
映照着日光。
。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
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
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
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
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
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8-1089
稚子弄冰 文翻注译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 一作: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 一作:银钲)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银铮 一作:银钲)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银铮 一作:银钲)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 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 一作: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
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
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
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
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2,第95页 2、 邹德金主编,名家注评 全宋词 下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1,第419页
新柳 文翻注译赏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尚,还。
未必柳条能蘸(zhàn)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尚,还。
未必柳条能蘸(zhàn)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
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
“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文翻注译赏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
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文翻注赏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文翻注译赏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
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
一弓等于1.6米。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掬:两手相合捧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
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
一弓等于1.6米。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掬:两手相合捧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这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的情绪。
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
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昭君怨·赋松上鸥 文翻注译
昭君怨·咏荷上雨 文翻注译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清香扑鼻。
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300-301 .
午梦扁(piān)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扁舟:小船。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打篷声:雨落船篷之声。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真珠:即珍珠。
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
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
水银:喻水珠。
清波:清澈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300-301 .
午梦扁(piān)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清香扑鼻。
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扁舟:小船。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打篷声:雨落船篷之声。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真珠:即珍珠。
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
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
水银:喻水珠。
清波:清澈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30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