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春景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

“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

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

“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

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

“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

词中主人公胜利了。

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

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

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参考资料: 1、 刘键 .《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第815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3、 黄润苏 王文鹏 .《中学生文库 婉约词选一百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第93页 . 4、 李功元著 .《中华诗词曲鉴赏》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300页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13-414

玉楼春·春恨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

’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

’传正笔而悟。

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

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

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

“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

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

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

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

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

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39-440 . 2、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3、 高磊 张艳玲 .宋词鉴赏大典(上册)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2 :373 .

中秋月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jī)人独向隅(yú)。

羁人:旅人。

隅:角落。

未必素娥(é)无怅恨,玉蟾(chán)清冷桂花孤。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别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jī)人独向隅(yú)。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羁人:旅人。

隅:角落。

未必素娥(é)无怅恨,玉蟾(chán)清冷桂花孤。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别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

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

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

这一声代表什么呢?

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

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

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

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

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

停留片刻后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离别之酒请不要推辞,让我们开怀畅饮。

入朝为官就像靠近玉炉中的熏香让人心中欢畅,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破阵子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

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

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

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

迢迢去未停。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

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

歌声悠扬有你粉嫩的脸庞。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

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

这份情千万重。

参考资料: 1、 主编 王洪 .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学苑出版 ,1993 年1月 :1257 .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这首词,仍然是惜别、思念之作。

寂寞是爱的一种声音,孤独是爱的另外一种声音。

而心,则是爱的道路。

爱情是盏灯,思念是其中的灯油。

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在往事的回廊中观望的时候,纵有如火的红豆,也点不亮那断了纹路的情伤。

情已断,爱已走,心已碎,手已凉。

这样的现实,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女子的心里。

  于自己内心思念的尽头,发现,心被那远去的人牵得很紧,很疼。

世界这么大,但幸运的是,那别人的名字,仍然还在心里,牵挂着,等待着,等待他的归期。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穿过茫茫的红尘,找到那把可以打开距离的钥匙。

  真的如同徐再思所说的那样: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这首词,仍然是一个女子的伤情。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这样评价此词:“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   有权威的解析认为,这是一首秋日席间赠妓之作。

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写这位歌女对“时节”的感受,次写她在筵席上与情人“小会”的欢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后写她与情人依依惜别的种种情状。

  这样的解析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太过实在了一些。

晏殊自己没有明说这是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我们如果断成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也不是不可,只是在我看来,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惜别、思念之作。

和一个女子有关。

除此之外,不做其他的推断。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   这里点明了时节。

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

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

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真正的高手,就高在“以物衬人”或“以物写人”的境界上。

  诗词从来都是一种省略文体,不可能说得过于明白。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想象力,甚至是合理的、大胆的想象。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

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燕子欲归,人未归。

我想,这才是晏殊最想写出来的结果。

不过,却留着,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明白无误的是,词中女子的内心和思念已经寄出去,而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收留的地方,一直在路上跋涉。

  不过,他仍然在她的心里燃烧着。

他拿走了她的梦、她的泪水和她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郑福田 .唐宋词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176 .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我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没想到,我们是这么无缘,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向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你是否记得,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唉,往事如烟,我喝着酒打发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伤怀寂寞;眼前凄凉的寒食节,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踪。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儿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 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57 4、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这里指代女子。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宋玉《高唐赋》记有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说自己住在巫山南,“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常以巫峡云雨指男女爱情。 梨花院落溶(róng)溶月,柳絮(xù)池塘淡淡风。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淡淡:轻微的意思。 几日寂寥(liáo)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萧索:缺乏生机。禁烟: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旧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因以“鱼书”指书信。何由达:即无法寄达。水远山长: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 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57 4、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我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没想到,我们是这么无缘,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向东。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这里指代女子。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宋玉《高唐赋》记有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说自己住在巫山南,“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常以巫峡云雨指男女爱情。 梨花院落溶(róng)溶月,柳絮(xù)池塘淡淡风。你是否记得,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淡淡:轻微的意思。 几日寂寥(liáo)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唉,往事如烟,我喝着酒打发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伤怀寂寞;眼前凄凉的寒食节,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踪。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萧索:缺乏生机。禁烟: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旧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儿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因以“鱼书”指书信。何由达:即无法寄达。水远山长: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 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57 4、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是一首情歌。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相思。面对寒食春景,他思绪起伏,写了这首勾心摄魄的感叹诗。   首联飘忽传神。一开始出现的便是两个瞬息变幻的恃写镜头:“油壁香车”奔驰而来,又骤然消逝;一片彩云刚刚出现而又倏忽散去。写的都是物像,却半隐半露,寄寓了一段爱情周折,揭示主旨。车是这样的精美,则车中人的雍容妍丽,可以想见。然而这样一位美人却如巫山之云,来去无踪,重逢难再,怎不令作者怅惘。“映云”暗用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渲染浓密的爱情气氛。但“云雨巫山枉断肠”,毕竟是一场虚妄。前句写人间,写现实;后句写天上,写梦幻。首联写得兴象玲珑,清新流丽。   颔联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宋葛立方说:“此自然有富贵气。”(《韵语阳秋》卷一)反映出诗人的高贵身份。“溶溶月”、“淡淡风”,是诗人着意渲染的自然景象。这两句互文见义:院子里、池塘边,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阵阵微风吹来,梨花擂曳,柳条轻拂,飞絮蒙回,是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大概是诗人相思入骨,一腔幽怨无处抒写,又适值春暮,感时伤别,借景寄情;或是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过去一段幽情再现。这里展现的似乎是实景,又仿佛是一个幻觉、诗人以神取景,神余象外。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颈联“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写眼前苦况,欲遣不能。多少日子以来只凭杯酒解闷,由于饮得过最,形容憔悴,心境凄凉。“伤酒”两字,诗人颓唐、沮丧的形象可见。眼前又是寒食禁烟之际,更添萧索之感。   末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想从悱恻的感伤中挣脱出来,探索寄书的途径,去寻觅失去了的爱情。但问得深切,答得无情。“水远山长处处同”一句,乃斩钉截铁之语,如瓶落井,一去不回。原来摆在诗人面前的不是一般险阻,而是永远冲不破的障碍。这两句看似寻常平直,却是全诗中决绝语,最为沉痛哀怨。晏殊在《鹊踏枝》词中有“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说的情景与本诗类似,都有一种难言之隐。但这首诗寓意更深。“知何处”,一切尚在不解之中,使人感到怅惘;“处处同”则已无疑可置,只有绝望之情。这种情绪在首联已暗暗流露,然后曲折道出,由结句点破,情长怨深。“处处同”三字弦外有音,寻绎其意,乃人事阻隔,才处处有碍,无路可通。此联“妙在能使人思”(钟惺《古诗归》)。   此诗通篇运用含蓄手法,“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怨别”乃全诗主旨。字面上不著一“怨”字,怨在语言最深处。“不再逢”、“任西东”,怨也;“溶溶月”、“淡淡风”,怨也;“寂寥”、“萧素”、“水远山长”,无一不怨。“处处同”则是怨的高潮。章节之间起承转合,首尾呼应也都以“怨”贯串,此其一。其二,含蓄又通过比拟手法表现出来。“油壁香车”、“峡云无迹”、“水远山长”,托物寓意,言近旨遥,“婉转附物,怊怅情切沙(《文心雕龙》)。其三,写景寄兴,“梨花”、“柳絮”二句出之以景语,却渗透、融汇了诗人的主观情绪,蕴藉传神。   晏殊这首诗一名《无题》,在风格上学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含蓄的手法,表现自己伤别的哀思。诗在表现上,则将思想藏在诗的深处,通过景语来表达,然后在景语中注入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样,诗便显得幽迷怨旷。与李商隐诗风不同的是,晏殊这首诗清而不丽,也没有堆砌典故,所以呈现出一派淡雅与疏宕。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1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62-63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画鼓: 有彩绘的鼓。

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昏又晓:朝夕,整日。

昏即天黑,晓即天明。

揭调:高调,放声歌唱。

渔家傲:此调缘起张志和《渔歌子》,历经渔歌子--渔父--渔歌子,再到本调。

本写渔家生活。

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杳杳:悠远渺茫。

浮生:人生。

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长年少:青春常驻。

长,音cháng,少,音shào。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3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