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春景 文翻注译赏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年 :第57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
“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
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
“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
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
“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
词中主人公胜利了。
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
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
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参考资料: 1、 刘键 .《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第815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3、 黄润苏 王文鹏 .《中学生文库 婉约词选一百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第93页 . 4、 李功元著 .《中华诗词曲鉴赏》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300页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文翻注译赏
玉楼春·春恨 文翻注译赏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2-33 . 3、 江培英 .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 .北京 :线装书局 ,2003 :18 .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
’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
’传正笔而悟。
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
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
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
“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
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
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
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
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
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39-440 . 2、 王友胜选注 .唐宋词选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152 . 3、 高磊 张艳玲 .宋词鉴赏大典(上册)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2 :373 .
中秋月 文翻注译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jī)人独向隅(yú)。
羁人:旅人。
隅:角落。
未必素娥(é)无怅恨,玉蟾(chán)清冷桂花孤。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别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jī)人独向隅(yú)。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羁人:旅人。
隅:角落。
未必素娥(é)无怅恨,玉蟾(chán)清冷桂花孤。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别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文翻注译赏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
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
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
这一声代表什么呢?
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
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
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
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文翻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
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
停留片刻后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离别之酒请不要推辞,让我们开怀畅饮。
入朝为官就像靠近玉炉中的熏香让人心中欢畅,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破阵子 文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文翻赏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
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
歌声悠扬有你粉嫩的脸庞。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
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
这份情千万重。
参考资料: 1、 主编 王洪 .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学苑出版 ,1993 年1月 :1257 .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这首词,仍然是惜别、思念之作。
寂寞是爱的一种声音,孤独是爱的另外一种声音。
而心,则是爱的道路。
爱情是盏灯,思念是其中的灯油。
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在往事的回廊中观望的时候,纵有如火的红豆,也点不亮那断了纹路的情伤。
情已断,爱已走,心已碎,手已凉。
这样的现实,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女子的心里。
于自己内心思念的尽头,发现,心被那远去的人牵得很紧,很疼。
世界这么大,但幸运的是,那别人的名字,仍然还在心里,牵挂着,等待着,等待他的归期。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穿过茫茫的红尘,找到那把可以打开距离的钥匙。
真的如同徐再思所说的那样: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这首词,仍然是一个女子的伤情。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这样评价此词:“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 有权威的解析认为,这是一首秋日席间赠妓之作。
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写这位歌女对“时节”的感受,次写她在筵席上与情人“小会”的欢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后写她与情人依依惜别的种种情状。
这样的解析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太过实在了一些。
晏殊自己没有明说这是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我们如果断成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也不是不可,只是在我看来,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惜别、思念之作。
和一个女子有关。
除此之外,不做其他的推断。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 这里点明了时节。
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
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
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真正的高手,就高在“以物衬人”或“以物写人”的境界上。
诗词从来都是一种省略文体,不可能说得过于明白。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想象力,甚至是合理的、大胆的想象。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
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燕子欲归,人未归。
我想,这才是晏殊最想写出来的结果。
不过,却留着,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明白无误的是,词中女子的内心和思念已经寄出去,而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收留的地方,一直在路上跋涉。
不过,他仍然在她的心里燃烧着。
他拿走了她的梦、她的泪水和她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郑福田 .唐宋词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176 .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文翻注译赏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文注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画鼓: 有彩绘的鼓。
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昏又晓:朝夕,整日。
昏即天黑,晓即天明。
揭调:高调,放声歌唱。
渔家傲:此调缘起张志和《渔歌子》,历经渔歌子--渔父--渔歌子,再到本调。
本写渔家生活。
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杳杳:悠远渺茫。
浮生:人生。
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长年少:青春常驻。
长,音cháng,少,音shào。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