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文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文翻注译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
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
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
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
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撩乱:纷乱,同“缭乱”。
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
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犹:还,仍。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总是,老是。
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
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
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
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撩乱:纷乱,同“缭乱”。
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
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犹:还,仍。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
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总是,老是。
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蝶恋花 文
送凌侍郎还宣州 文赏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晏殊送当时的工部侍郎凌策返乡。
凌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泾(安徽泾县)凌湾人,北宋名臣。
雍熙进士。
历广安军判官、西川节度推官,光禄寺丞。
李顺起义,川陕许多选官都不愿意上任,凌策自动请示出任,后到绵州任职,升迁户部判官,淮南东路安抚使。
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凌策从蜀地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凌策得病,这首七律《送凌侍郎还宣州》晏殊送凌策回乡写的。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介绍古宣城是块圣地。
碧霞满空,神仙都要摇动旌旗,在那里聚集。
历史上的宣城 “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宋 章岷《绮霞阁记》)宣城地灵人杰,便有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颌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写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
由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 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
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
“由此,“代还,知青州。
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凌策押船营运、开山修路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殊荣。
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写凌策的家乡宣城原是谢朓、朱公的所住地。
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在府治之北陵阳峰上建室,取名“高斋”,吟出“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
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高斋视事》)等诗句,故有“谢守高吟地”之说。
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
因古宣城 “禹贡扬州之域,”(宋 章岷《绮霞阁记》)故有“朱公故里”之称。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
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
三独坐,又叫汉庭三独坐。
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其他官僚朝见皇帝时,都站着,惟有他们坐着,显示地位的尊贵。
据《宋史·列传第六十六》记载:凌策985年(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
后步步高升,任了那么多地方的官,后“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1018年(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呢?
这里用了反问句,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
晏殊诗词有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
他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同时也讲求词的可歌性。
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许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个。
歌颂太平正是其诗词创作趋于一途的共同表现,这也是由晏殊所处的环境、地位决定的。
他不少作品直接写酒增加宴席上的欢乐气氛。
,如《奉和圣制上元夜》、《浣溪沙》等。
这首诗借写酒来歌颂凌侍郎及他的家乡,但在一定程度上向“温柔敦厚”靠拢,无凄厉之音,得中和之美,珠圆玉润,其中感情如陈年甘醴,看似平淡,品之味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