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蕃游淮南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读书复骑射。

带剑游淮阴。

淮阴少年辈。

千里远相寻。

高义难自隐。

明时宁陆沈。

岛夷九州外。

泉馆三山深。

席帆聊问罪。

卉服尽成擒。

归来见天子。

拜爵赐黄金。

忽思鲈鱼[鱼会]。

复有沧洲心。

天寒蒹葭渚。

日露云梦林。

江城下枫叶。

淮上闻秋砧。

送归青门外。

车马去[侵,“马”代“亻”][侵,“马”代“亻”]。

惆怅新丰树。

空余天际禽。

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册4 卷125 页1243c)〔坐上作〕少年客淮泗。

落魂居下邳。

遨游向燕赵。

结客过临淄。

山东诸侯国。

迎送纷交驰。

自尔厌游侠。

闭户方垂帷。

深明戴家礼。

颇学毛公诗。

备知经济道。

高卧陶唐诗。

圣主诏天下。

贤人不得遗。

公吏奉[纟熏]组。

安车去茅茨。

君王苍龙阙。

九门十二逵。

群公朝谒罢。

冠剑下丹墀。

野鹤终踉跄。

威凤徒参差。

或问理人术。

但致还山词。

天书降北阙。

赐帛归东[淄,“艹”头代“氵”]。

都门谢亲故。

行路日......更多

欹湖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白鼋涡(杂言走笔)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南山之瀑水兮,激石滈瀑似雷惊,人相对兮不闻语声。

翻涡跳沫兮苍苔湿,藓老且厚,春草为之不生。

兽不敢惊动,鸟不敢飞鸣。

白鼋涡涛戏濑兮, 委身以纵横。

王人之仁兮,不网不钓,得遂性以生成。

送神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纷进舞(一作拜)兮堂前。

目眷眷兮琼筵。

来不言(一作语)兮意不传。

作暮雨兮愁空山。

悲急管兮(一本无兮字)思繁弦。

神(一作灵)之驾兮俨欲旋。

倏云收兮雨歇。

山青青兮水潺[氵爰]。

山居秋暝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 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 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 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 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 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 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

使至塞上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4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3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4-8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4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3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4-8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4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3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4-8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2-16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2-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2-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2-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194

山中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 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 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 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一作“溪清”。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元:原,本来。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 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 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 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一作“溪清”。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元:原,本来。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 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 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 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

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

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

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第171-173页 .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

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95-196页

678910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