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tán)曲,安禅制毒龙。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危石,日色冷青松。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tán)曲,安禅制毒龙。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3-154

临湖亭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第125页 2、 董乃斌编选 .董乃斌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11:第79页 3、 刘学锴等著.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唐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70页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第125页 2、 董乃斌编选 .董乃斌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11:第79页 3、 刘学锴等著.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唐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70页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第125页 2、 董乃斌编选 .董乃斌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11:第79页 3、 刘学锴等著.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唐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70页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唐诗选注上、下 》:北京出版社,1978-09:第75页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99-100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5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gǔ)师荡桨向临圻(qí)。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行客:过客;

旅客。

《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临圻:临近曲岸的地方。

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圻”,曲岸。

明嘉靖本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作“临沂”,为东晋侨置的县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与题中“归江东”吻合。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长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99-100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5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gǔ)师荡桨向临圻(qí)。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行客:过客;

旅客。

《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临圻:临近曲岸的地方。

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圻”,曲岸。

明嘉靖本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作“临沂”,为东晋侨置的县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与题中“归江东”吻合。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长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99-100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5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

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

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

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

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

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

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

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

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

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

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

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

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

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

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

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

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

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

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

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

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

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此诗描写的是最具普遍性的离别。

与许多别诗一样,先用景色来制造—定的气氛,“行客稀”可见境地的凄清,反衬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末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与牛希济《生查子》诗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是作者突发的奇想,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得非常自然。

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反而觉得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其动人的艺术魅力不可否认。

参考资料: 1、 陈贻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6-197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更多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

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天刚亮。

闾巷:街巷。

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谓:自以为。

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水:春水。

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

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平明:天刚亮。

闾巷:街巷。

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自谓:自以为。

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桃花水:春水。

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为饭;

诗,则酿而为酒也。

”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

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

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

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

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

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

“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

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

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

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

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

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

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

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

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

“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

“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

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

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

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

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

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

“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

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

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

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

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

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

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

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

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

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

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

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中田园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

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

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

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

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

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

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

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此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诗人凭着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

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西施咏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shī)宁久微。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zhuó)罗衣。

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huàn)纱伴,莫得同车归。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邻家子,效颦(pín)安可希。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shī)宁久微。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zhuó)罗衣。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当时浣(huàn)纱伴,莫得同车归。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邻家子,效颦(pín)安可希。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

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

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

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

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

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田园乐七首·其四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

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绿:全诗校:“一作碧。

”落落:松高貌。

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

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绿:全诗校:“一作碧。

”落落:松高貌。

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678910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