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文翻注译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幽篁: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幽篁: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
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
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
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
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9-181
观猎 文翻注译赏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
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172 2、 李晓明.唐诗三百首(学生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4-55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wèi)城。
劲:强劲。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草枯鹰(yīng)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指猎鹰。
眼疾:目光敏锐。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回看射雕(diāo)处,千里暮云平。
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
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
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172 2、 李晓明.唐诗三百首(学生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4-55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wèi)城。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劲:强劲。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草枯鹰(yīng)眼疾,雪尽马蹄轻。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
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鹰:指猎鹰。
眼疾:目光敏锐。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回看射雕(diāo)处,千里暮云平。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
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
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172 2、 李晓明.唐诗三百首(学生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4-55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
全诗共分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首联起句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
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
“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
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
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
“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
劲风中射猎,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
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
领联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
“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疾”“轻”下字俱妙。
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
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
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
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
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到罢猎还归。
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
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
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地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新丰市”(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
这两个地名皆可参考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
“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
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风起云涌,与出猎约紧张气氛相应;
此时风平云定,与猎归后从容自如的心境相称。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
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
七句语有出典,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
此言“射雕处”,借射雕处赞美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
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或以悠闲古淡见长,或以豪迈精工著称。
此诗气概豪迈,造句精工,章法严整,诗味浓郁。
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54-56 2、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8-159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文翻注译赏
送梓州李使君 文翻注译赏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
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
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
“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
“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
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
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
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
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
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陇西行 文翻注译赏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渭川田家 文翻注译赏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
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jīnɡ)扉(fēi)。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zhì)雊(gò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雊: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hè)锄至,相见语依依。
荷: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jīnɡ)扉(fēi)。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zhì)雊(gò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雉雊: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hè)锄至,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荷: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
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
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
)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
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
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
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9-140页 .
酬张少府 文翻注译赏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晚年: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
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策: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pǔ)深。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晚年: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
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策: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pǔ)深。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
一是确实“只”好静。
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
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
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
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
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
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
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
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
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
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
“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
然而又不得不如此。
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
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
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
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
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
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
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
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
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
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
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
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
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
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0-151 2、 贺 莼.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7-18 3、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57-58
归嵩山作 文翻注译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过香积寺 文翻注译赏
临湖亭 文翻注译赏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