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全(1868-1942)
拼音:liú bǎo quán (1868-1942)首字母大写:LBQ(1868-1942)五笔:yj pgy wg (1868-1942) 刘宝全(1868-1942)的同义词反义词
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今深州)人。初在农村说唱木板大鼓,后到天津,先后师从宋五、胡十、霍明亮。从其他曲种和戏曲艺术中吸取养料,依照北京语音创造了京韵大鼓。嗓音宏亮清脆,唱腔丰富多变,世称“刘派”。代表作有《长坂坡》、《大西厢》等。
评书
拼音:pínɡ shū 首字母大写:PS五笔:ygu nnh 评书的同义词反义词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称“北方评书”。清初已形成,只说不唱。传统书目都为长篇,演员运用各种说讲、表演技巧,以“扣子”造成悬念,取得艺术效果。书目以历史故事为主。
曲韵
拼音:qǔ yùn 首字母大写:QY五笔:ma ujqu 曲韵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数来宝(数shǔ)
拼音:shù lái bǎo ( shù s h ǔ )首字母大写:SLB(SSHǔ)五笔:ov gu pgy ( ov s h ǔ ) 数来宝(数shǔ)的同义词反义词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各地又有顺口溜、练子嘴等不同称谓。相传明代已盛行,原为艺人以竹板或牛髀骨打拍,沿街向店铺索钱的演唱,即兴编词。清末民初进入戏棚演出。后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唱词句式和表演形式也有所突破,形成“快板书”。
四川扬琴
拼音:sì chuān yánɡ qín 首字母大写:SCYQ五笔:lh kthh rnr ggw 四川扬琴的同义词反义词
曲艺曲种。流行于四川成都、重庆等地。相传清乾隆年间形成。原为坐唱,分生、旦、净、丑等脚色,开头、结尾和段落间穿插第三人称的唱词交代情节。现有一人站唱和表演唱等形式。传统曲目多取戏曲故事。
随缘乐
拼音:suí yuán lè 首字母大写:SYL五笔:bde xxe tn 随缘乐的同义词反义词
清末八角鼓演员。原名司瑞轩,北京人。满族。原为票友。曾根据《聊斋志异》、《水浒》等自编曲词演唱,后贴出“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海报,一人演唱,又吸收多种曲调加以改造为曲牌,使单弦自八角鼓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曲种。
西河大鼓
拼音:xī hé dà ɡǔ 首字母大写:XHDG五笔:sghg isk dd fkuc 西河大鼓的同义词反义词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地区。清中叶由河北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结合、发展而成。曾名“河间大鼓”。唱腔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书目长中短篇均有。
相声
拼音:xiànɡ shenɡ 首字母大写:XS五笔:sh fnr 相声的同义词反义词
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与民间说笑话和明清两代盛行的隔壁戏(一种口技)有一定渊源关系。表演说、学、逗、唱兼备。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话(三人或三人以上)三种表演方式。现又有相声小品等新的发展。
小热昏
拼音:xiǎo rè hūn 首字母大写:XRH五笔:ih rvyo qajf 小热昏的同义词反义词
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江浙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苏州﹑杭州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
依玛堪
拼音:yī mǎ kān 首字母大写:YMK五笔:wye gcg fdw 依玛堪的同义词反义词
1.赫哲族曲种。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依靠口头流传。有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曲目,书目相传有四十余部。流行于我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