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xínɡ shì sù sònɡ f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7日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共四编十七章一百六十四条。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了修订,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设四编十七章和附则,计二百二十五条。第一编总则,规定任务和基本原则、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更多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同义词反义词
xíng shì sù sòng为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要不要处刑、如何处刑的问题而进行的诉讼。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除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外,其他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同义词反义词
xíng shì sù sòng fǎ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我国在1979年制订刑事诉讼法,1996年作了修订,其内容包括任务、基本原则、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

诉讼客体

诉讼客体的同义词反义词
sù sòng kè tǐ/tī/bèn诉讼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是否需要处刑以及如何处刑。在民事诉讼中,即诉讼标的,指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加以保护的法律关系或权益。在行政诉讼中,指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审判保护行政法规所确认的合法权益。

附带民事诉讼

附带民事诉讼的同义词反义词
fù dài mín shì sù sòng“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的简称。在一个刑事案件中附带提起的关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民事赔偿问题的诉讼。只有在被害人的物质损失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情况下,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上诉不加刑

上诉不加刑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àng/shǎng sù bù jiā xíng在刑事诉讼中,如被告人一方上诉,上诉审法院不得加重对被告人的刑罚的原则。目的是保障刑事被告人的上诉权。

同案分离

同案分离的同义词反义词
tóng/tòng àn fēn/fèn lí1. 在刑事诉讼中,为了分开审讯,将同案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告人。

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的同义词反义词
qiáng/qiǎng/jiàng zhì cuò shī公安、司法机关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目的是防止现行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串供、毁灭或伪造证据、继续犯罪或自杀。对妨害诉讼的人也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诉讼参加人

诉讼参加人的同义词反义词
sù sòng cān/shēn jiā rén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的诉讼地位相同的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未用此语。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上指当事人、共同诉讼人、第三人、法定代表人、诉讼代理人。

伪证罪

伪证罪的同义词反义词
wěi zhèng zuì在我国,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企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等行为。
123 共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