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
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de dài xìng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在地表呈带状伸展,并按一定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广义的理解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前两者又合称水平地带性。狭义的理解仅指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chuí zhí dì/de dài xìng指达到一定高度的山地,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主要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引起,也与不同高度和坡向的水分条件变化有关。
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shuǐ píng dì/de dài xìng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合称。
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tǔ rǎng dì dài xìng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分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可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从低纬到高纬出现砖红壤、红壤、棕壤、灰化土、冰沼土的变化是土壤纬度地带性的表现。中国暖温带从沿海到内陆依次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和棕漠土,即为经度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山体海拔升高,土壤类型随之呈垂直变化。
干湿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gān/gàn shī dù/duó dì/de dài xìng即“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wěi dù/duó dì/de dài xìng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球形体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各纬度热量条件的差异,使受其影响的自然地理现象也按纬度分布。
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ng dù/duó dì/de dài xìng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以中纬地区较明显。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的同义词反义词
fēi dì/de dài xìng指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及其形成的自然带不按或偏离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现象。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石性质等都是非地带性因素。有人认为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自然带
自然带的同义词反义词
zì rán dài地球表面按照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进行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伸展;后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带与经纬线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
水稻土
水稻土的同义词反义词
shuǐ dào tǔ种植水稻以后形成的一种人工水成土。各种地带性土壤、水成土和半水成土都可培育而成。一般有耕层、犁底层、渗育层与斑育层四个基本层次。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