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之役

英法联军之役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ng fǎ lián jūn zhī yì见“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英法联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ng fǎ lián jūn1.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始于1857年。当时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被杀的事,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又派军舰侵犯天津。1860年又侵入北京。

咸丰帝(1831-1861)

咸丰帝(1831-1861)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án fēng dì (1831-1861)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宁”。庙号文宗,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欣同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后在热河行宫病死。

文源阁

文源阁的同义词反义词
wén yuán gé1.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在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建﹐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焚毁。

马恩河会战

马恩河会战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ēn hé huì/kuài 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次会战。1914年英国、法国联军同德国军队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地区进行会战。英法联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巴黎,使德军迅速灭亡法国的企图破灭。

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é ài huī tiáo yuē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叶名琛(1807-1859)

叶名琛(1807-1859)的同义词反义词
yè/xié míng chēn (1807-1859)清末官员。湖北汉阳人。1848年任广东巡抚,曾拒阻英人入广州城。后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不务战守,致城陷被俘押往印度。后病死。

咸丰庚申

咸丰庚申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án fēng gēng shēn1. 咸丰:清文宗年号。庚申: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庚申年即咸丰十年。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圆明园

圆明园的同义词反义词
yuán míng yuán园林。遗址在北京海淀区东部。初为明代私家园林,后归清内府。1709年为皇四子赐园。后历经扩建,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后改万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嘉庆间续有增修。园内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处,以水景为主,总占地约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理,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一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jīn tiáo/tiāo yuē/yāo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在天津签订。主要内容为: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外国可派公使进驻北京,并在通商口岸设领事官。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2 共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