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记
红梅记的同义词反义词
hóng/gōng méi jì传奇剧本。明代周朝俊作。取材于《剪灯新话·绿衣人传》。南宋权相贾似道,因侍妾李慧娘在西湖顾盼书生裴禹而将李杀害。裴与卢昭容相恋,贾欲强纳昭容为妾,拘裴于密室。慧娘鬼魂救裴脱险。最后以裴、卢团圆为结。近现代戏曲剧种有取李慧娘故事的改编本,如《红梅阁》、《游西湖》、《李慧娘》等。
耍孩儿
耍孩儿的同义词反义词
shuǎ hái ér/er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明人选辑《玉谷调簧》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
芗剧
芗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ng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1928年,台湾歌仔戏开始在闽南盛行,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加以改进,称“改良戏”。1954年改今称。唱腔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剧目有《三家福》、《碧水赞》等。
花部
花部的同义词反义词
huā bù1.指清乾隆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
花鼓戏
花鼓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huā gǔ xì/hū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由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
苏剧
苏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sū/sù jù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州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莆仙戏
莆仙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pú xiān xì/hū1.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蒲剧
蒲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pú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藏戏
藏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zàng xì1.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用鼓和钹伴奏,唱时有帮腔。人物大多戴面具。
西秦腔
西秦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qín qiāng1.古代戏曲剧种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