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袍(zàng-)
藏袍(zàng-)的同义词反义词
zàng páo藏族的传统长袍。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用毛皮、氆氇或各种呢、绒、绸、布等制作。右边开襟、大领、阔袖,略长于身长,衣领、襟、袖、下摆处用细毛皮或色布镶边。腰部束一长带。夏季或劳动时将右臂或双臂退出袖管,束袖于腰间。晚上可当被盖。
藤纸
藤纸的同义词反义词
téng zhǐ1.古时用藤皮造的纸,产于浙江剡溪﹑馀杭等地。
藩部
藩部的同义词反义词
fān bù1.清代指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蛎鹬
蛎鹬的同义词反义词
lì yù1.鸟名。喙和足红色﹐头﹑颈﹑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体皆白色﹐尾羽其余部分黑色。常活动于海滨沙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蠕虫等。在我国分布于沿海一带。夏季在东北和河北﹑山东等地繁殖﹐冬季迁至南方。
西域
西域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yù汉代以后对今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的通称。狭义指葱岭以东,广义泛指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北非等地。
赖文光(1827-1868)
赖文光(1827-1868)的同义词反义词
lài wén guāng (1827-1868)太平天国将领。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曾随陈玉成转战安徽、湖北等地,以功封遵王。天京(今南京)失陷后,会合捻军继续斗争。1865年歼灭清军僧格林沁部。次年在河南与张宗禹分领东、西捻军作战。后被清军围困,率部南下,在扬州被俘遇害。
越剧
越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yuè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清末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初名“小歌班”、“的笃班”,曾名“绍兴文戏”。1923年起出现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剧团,称“女子文戏”,并逐渐取代男班。1938年改名“越剧”。40年代进行改革。主要唱腔有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等。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
载沣(1883-1951)
载沣(1883-1951)的同义词反义词
zài/zǎi fēng (1883-1951)清末摄政王。满族。爱新觉罗氏。袭封醇亲王。宣统帝父。1908年宣统帝即位,他任摄政王,将军政大权集中于皇族集团。后又成立皇族内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他被迫辞职。后寓居天津、东北等地。
酥油草
酥油草的同义词反义词
sū yóu cǎo1.多年生草本。秆直立,稠密丛生,外稃具短芒。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等地。为羊最喜食的牧草。秆可作造纸原料。也称羊茅。
采茶歌
采茶歌的同义词反义词
cǎi chá gē1.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安徽等地的民间曲调,后发展成"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