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子

头子的同义词反义词
tóu/tou zǐ1.唐末至宋,枢密使不经由中书直行下达的札子,事大者称"宣",事小者称"头子"。 2.宋初枢密院所发差使驿传马匹的一种凭证。 3.见"头子钱"。 4.指画像。

宣头

宣头的同义词反义词
xuān tóu/tou1.晩唐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至五代后唐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见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南唐李中《碧云集》中有《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捧宣头许归侍养》等诗题。

宣徽院

宣徽院的同义词反义词
xuān huī yuàn1.官署名。唐肃宗以后设宣徽南北院使,以宦官担任,总领宫中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后宦官势力渐大,位职亦尊。五代和宋以大臣充当,常以枢密院官兼任。宋南渡后废。辽﹑金﹑元亦置。明初改并其职掌于光禄寺。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承旨

承旨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zhǐ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2.接受圣旨。 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政事堂

政事堂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g shì táng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签书

签书的同义词反义词
qiān shū1.签字署名。 2.官名。宋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宋人因避英宗(赵曙)讳﹐改作"签书"。

铨部

铨部的同义词反义词
quán bù1.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两地

两地的同义词反义词
liǎng dì/de1.两处;两个地方。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两府

两府的同义词反义词
liǎng fǔ1.指行使宰辅权的两个重臣及其所在的机构。如汉代的丞相和御史,宋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等。

二府

二府的同义词反义词
èr fǔ1.汉代称丞相与御史。 2.宋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 3.明﹑清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 4.指大肠小肠。
12345 共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