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香

沈香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ěn/chén xiāng1.亦作"沉香"。 2.香木名。产于亚热带,木质坚硬而重,黄色,有香味。心材为著名熏香料。中医以含有黑色树脂的树根或树干加工后入药,有镇痛﹑健胃等作用。亦指这种植物的木材。又名"伽南香"或"奇南香"。 3.指用沉香制作的香。 4.文学故事人物名。华山三圣母的儿子,由父亲带在人间抚养。曾因抱不平打死权相之子。后来知道母亲被舅父二郎神压在华山下,就力战二郎神,斧劈华......更多

清戏

清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qīng xì/hū1.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冈﹑安陆﹑襄阳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安徽传入湖北而形成。一般称为"湖北高腔"。

湘剧

湘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ng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和江西西部。曾名“长沙湘戏”。是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中叶已在长沙流行;后昆腔、弹腔等传入。剧目有《拜月记》、《追鱼记》、《琵琶上路》等约一千一百种。

藏剧(zàng-)

藏剧(zàng-)的同义词反义词
zàng jù (zàng-)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拉萨和日喀则、昌都等地。14-15世纪僧人汤东结布用跳神仪式和民间歌舞创造藏剧募化造桥。17世纪,五世达赖罗桑嘉错组成职业剧团。旧时每年藏历7月雪顿节,各藏剧团须到拉萨支差。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以前人物大多戴面具,现已有面部化装。剧目有《文成公主》、《朗莎雯波》、《洛桑王子》等。

调腔

调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diào qiāng1.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新中国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豫剧

豫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yù jù1.戏曲剧种名。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陕西﹑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是梆子腔的一种。

越剧

越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yuè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清末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初名“小歌班”、“的笃班”,曾名“绍兴文戏”。1923年起出现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剧团,称“女子文戏”,并逐渐取代男班。1938年改名“越剧”。40年代进行改革。主要唱腔有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等。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

蹦蹦戏

蹦蹦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bèng bèng xì1.亦称"蹦蹦调"。 2.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

中州韵

中州韵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zhōu yùn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更多

乐平腔

乐平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lè/yuè píng qiāng1.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江西东北部。清代逐渐衰亡。
12345 共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