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报
时事新报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shì xīn bào1911年5月创刊于上海。前身是1910年由《时事报》和《舆论报》合并的《舆论时事报》。先后为立宪派、进步党、宪法研究会的机关报。1918年3月创办副刊《学灯》,着重宣传新思潮。五四运动后逐步演变为抵制革命思想的舆论工具。1935年报权转让给孔祥熙财团。1949年5月停刊。
曹聚仁(1900.6.26~1972.7.23)
曹聚仁(1900.6.26~1972.7.23)的同义词反义词
cáo jù rén(1900.6.26~1972.7.23)生于浙江浦江(今属兰溪市)。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一师,同年到上海;在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任教,并为《国民日报·觉悟》撰稿。1922年记录章太炎的讲演稿《国学概论》在《觉悟》发表,引起社会注意。1923年,担任上海艺专、暨南、复旦等大学教授,并从事写作。1932年主编《涛声》半月刊。1934年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更多
朱德(1886-1976)
朱德(1886-1976)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dé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更多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jīn fā/fà(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他应......更多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1823-1901)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hóng zhāng (1823-1901)清末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安徽合肥人。投靠曾国藩,编练淮军。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先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9世纪60年代起,提倡“自强求富”,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并建立北洋海军。在对外交涉中,一贯妥协,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有《李文忠公全集》。
柏拉图
柏拉图的同义词反义词
bǎi lā tú(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曾在雅典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等级森严的理想国制度。他的哲学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柏拉图对话集》。
柔石(1902-1931)
柔石(1902-1931)的同义词反义词
róu shí (1902-1931)小说家。原名赵平福,浙江宁海人。曾求学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至上海,曾任《语丝》编辑,并创办朝花社。1930年加入左联,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译有苏联高尔基等人的小说和剧本。
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1893-1988)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áng shù míng (1893-1988)学者。广西桂林人。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东西文化比较观,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类型,但又主张尊孔复古。著作还有《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
白燕(1920-1987)
白燕(1920-1987)的同义词反义词
bái yàn电影演员。原名陈玉屏,广东惠州人。女。1936年入广州国际影片公司任演员,曾在广州、香港两地影片公司主演国语片和粤语片。1952年与吴楚帆等人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主演影片有《锦绣河山》、《上海火线后》、《春》、《可怜天下父母心》等。著有自传《锦绣青春》。
白采(1894.2.22~1926.7.27)
白采(1894.2.22~1926.7.27)的同义词反义词
bái cǎi原名童汉章,字国华,名童昭海。江西高安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1915至1918年间,三次离开家乡漫游名山大川,过着漂泊诗人的生活。1918年重阳节因惦念父亲回到家乡。曾组织同学会,创办图书馆,并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1921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1922年春节后离家去上海,为隐其行踪,改名白采(后又称白吐风),考入美术专门学校。192......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