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1900-1996)

严济慈(1900-1996)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 jì cí (1900-1996)物理学家。浙江东阳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法国国家科学博士。曾任上海大同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副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水晶在电场作用下的伸缩和光学性能的变化;氢、氖的连续光谱,氢和臭氧的紫外线吸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著有《几何证题法》、《普通物理学》。

余上沅(1897-1970)

余上沅(1897-1970)的同义词反义词
yú shàng/shǎng yuán (1897-1970)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湖北沙市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参加爱美剧运动。1923年赴美国学习戏剧。1925年回国,在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主持戏剧系。后任上海光华、暨南等大学教授,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在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论著有《国剧运动》、《余上沅戏剧论文集》等。

俞振飞(1902-1993)

俞振飞(1902-1993)的同义词反义词
yú zhèn fēi (1902-1993)昆剧、京剧演员。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六岁从父习曲,1931年拜京剧名小生程继仙为师。唱曲讲究声律、韵味,表演儒雅、秀逸。代表剧目有昆剧《太白醉写》、《墙头马上》,京剧《群英会》、《奇双会》等。曾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有《振飞曲谱》、《习曲解要》等。

刘海粟(1896-1994)

刘海粟(1896-1994)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ú hǎi sù (1896-1994)画家,美术教育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91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校长。1928年和1933年两度赴欧洲考察。建国后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作品有画集《黄山》、《海粟国画》,论著《黄山谈艺录》、《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等。

华罗庚(1910-1985)

华罗庚(1910-1985)的同义词反义词
huá luó gēng (1910-1985)数学家。江苏金坛人。初中毕业后自学成才。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副院长。在数论、群论、函数论等领域有创造性贡献,对应用数学方法的普及也做了大量工作。共发表论著二百多种和科普读物十余部。

吴有训(1897-1977)

吴有训(1897-1977)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yǒu xùn (1897-1977)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的研究,曾以精湛的实验技术证实康普顿效应。培养了许多中国物理学人才。

周培源(1902-1993)

周培源(1902-1993)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u péi yuán物理学家。江苏宜兴人。清华学校毕业。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研究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湍流理论。1982年获国家科学二等奖。著有《理论力学》等。

常香玉(1922- )

常香玉(1922- )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ng xiāng yù (1922- )豫剧演员。原名张妙玲,河南巩县人。女。九岁学艺,初习小生、须生,后改旦脚。原唱豫西调,后广泛吸收其他剧种之长,并融合豫东、祥符、沙河各调,创造新腔。擅演《花木兰》、《拷红》、《大祭桩》等剧。1948年组建香玉剧校。历任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庐隐(1898.5.4~1934.5.13)

庐隐(1898.5.4~1934.5.13)的同义词反义词
lú yǐn/yìn(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更多

成仿吾(1897.7.16~1984.5.17)

成仿吾(1897.7.16~1984.5.17)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fǎng wú成仿吾湖南新化人,原名成灏,字仿吾,曾用笔名石厚生。1910年留学日本。1919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开始发表新诗,次年发表短篇小说《流浪人的新年》。1921年回国,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及《洪水》等文学刊物,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1925年赴广东大学任教兼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并发表重要论文《从文学......更多
12345 共77条